在被称作人间仙境的山东蓬莱,一个“美丽乡村”的建设梦想正在付诸实施。近期,半月谈记者走进蓬莱,对话市委书记张代令,深入了解他们对于这一扎根农村土壤的“理想国”的构建,感受到地方领导干部的人文情怀。
“美丽乡村”是蓬莱的自主选择
半月谈记者:蓬莱地处胶东半岛北端,是山东经济发展的引领区之一,也是中国乃至国际有名的葡萄种植地。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各地城镇化浪潮涌动之时,蓬莱为何选择进行“美丽乡村”建设?
张代令:蓬莱是个旅游城市,有些工业项目不能上。而现在的考核,更多的是讲一把尺子量到底。其实,每个地方情况不同,应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我觉得转方式、调结构,应允许不同地方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与工作重点。
从功能区划上来看,蓬莱是优化发展区。在城镇化进程中,蓬莱县级财力十分有限,不可能长时期、大规模地进行农村投资。去年,我们先选择24个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县级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企业投一部分资金,同时鼓励老百姓投工投劳。
蓬莱的龙头景区是蓬莱阁,如今蓬莱旅游已从沿海延伸到南部乡村,形成全域旅游概念。对于城镇化问题,农民们关心的不是户口问题。其实,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住在哪里不重要。他们关心的是生活环境、教育质量、医疗保障等,这是从根本上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核心问题。
我们提出建设“美丽乡村”,不仅仅要将村庄环境整治好、基础设施配套上,还要根据各个村庄不同的资源条件、产业优势、民俗文化,重点在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方面做文章,力争让每个村都展现出不同的特色内涵。“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给农村基层两委班子树立了新目标,也给当地百姓定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建设“四美乡村”: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人文美、村稳民安和谐美。
既要村容村貌,又要政风和谐
半月谈记者:当前,我国基层农村还存在着不少矛盾与问题。蓬莱市是如何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进而解决农村一些深层次的矛盾?
张代令:治标赢掌声,治本赢心声。“美丽乡村”是个切入点。从直观印象上看,农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过去路不畅,现在通畅了;过去水质不好,现在自来水上了;过去村里村外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现在没有了。例如岳家圈村村内违章建筑拆了30多处,村内的几大堆垃圾也一扫而光,看起来环境非常舒适整洁。
解决农村问题重在治本。“美丽乡村”建设激发了镇村两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他们经常与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想办法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出现了村民追着村支书干事,村支书追着乡党委书记要干事的良好局面。这让老百姓感觉到,共产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增强了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信心,提高了对基层干部的满意度。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村,主人翁是广大农民群众。镇街部门的帮扶是外力,帮得了一时,帮不了永远,关键是要激发出群众这股内力,凝聚起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各镇街强化规划先行理念,充分发掘村庄现有及潜在资源,高标准研究制定了创建工作方案。
像马家沟村按照打造美丽乡村与经营美丽乡村同步推进的思路,聘请专业机构,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了规划设计;南官山村依托独特的山泉资源,确定了打造“古老官山、当代桃源”的农家乐旅游发展定位。
另外,对于农村的信访稳定问题,蓬莱注重从根本上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减少存量、控制增量、提高群众工作质量,妥善解决了一些农村深层矛盾。例如刘家沟镇刘家沟村因为换届曾发生过十多起刑事案件,市委、市政府依法处置了部分人员,冷静地解决了矛盾和问题,赢得了民心,保持了稳定。现在到街上散步,即使有人拦我也不必担心。
“美丽乡村”昭示科学政绩观
半月谈记者:既然上边考核干部更多是一把尺子量到底,而各个县区基层情况又不相同。作为一个县级一把手,你是以何种政绩观来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的?
张代令:现在,上面考核指标比较多,而且每年都不一样,但占比量大的还是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行政和经济单元,县级在工作中需要统筹的事情很多。既要科学发展,又要赶超发展。如果没有扎扎实实的开拓性工作,就看不到变化,老百姓就不认可。我们既要接受上级的考核,又要接受群众的考核。
从个人来说,既要治县,又要修身。治县,就是要对过去、现在和未来高度负责,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不要图一时风光,不要图个人政绩。有很多人想干事,表现是为地方干事,实际上骨子里为自己积累资本。为什么有人在其任上,把能花的钱都花光,能用的资源都用光,不该提的干部都提上,这是一个政绩观问题。
为何要修身?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基本,个人的修养与追求,对一个地方工作十分重要。包括廉政建设,都在修身之列。对自己作何定位,自己有何追求,这是一个地方官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
2012年,蓬莱市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和“情系万家进基层”两项活动,态度是坚决的,目标是明确的。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群众对这两项活动十分满意,交口称赞。这说明蓬莱市委、市政府的这项决策得民心、顺民意,这也要求各级部门必须不遗余力、坚定不移地把活动落实好。
当然,“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修路只讲铺路,忽略了水、电、通讯的配套。将来,这些村要发展乡村旅游,现在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必须统筹考虑功能配套问题。前段时间,马家沟村把供电、通讯、闭路电视等“明线”全部下地,效果非常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