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下午,北京知春路上的一家柯达影像店。门面已经破烂不堪,墙砖脱落。但小店还在开,店堂内的墙上还挂着“柯达皇家相纸”和“重印保证”的广告。
但店员告诉记者,两年多前就已经不进柯达皇家相纸了。记者注意到,这家影像店用的全部是富士相纸。
事实上,在中国,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下称“柯达”)的“最后一闪”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但随着赛场上的消烟散去,柯达也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9月5日,久违的柯达再次复出。
当日下午,柯达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的规定,柯达已完成重组,商业影像和个性化影像业务完成剥离后被英国柯达退休金计划(KPP)收购,并为之创建了名称为“Kodak Alaris”的新公司。
“Alaris意味着敏捷、强大、快速、能动。”柯达文档影像部亚太区业务总监Susheel John向记者证实,柯达已于9月3日重新回到市场。
一个全新公司
柯达CEO彭安东。 摄影章轲
记者在新闻发布会现场看到,这场名为“启航·新程”的发布会场里,除了发言台和主宾桌上有两小盆鲜花外,没有任何新添的饰物。贵宾休息处仅用一道屏风隔开,十分简陋。
这与老柯达以往奢华的新闻发布会场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今天是柯达这个传奇品牌新篇章的开始,新公司也将不负股东、客户和员工的期望”KPP独立董事长Steven Ross对记者表示,Kodak Alaris拥有使用柯达品牌的永久授权,并将专注于自身业务的长期投资,以确保实现长期的发展和成功。
柯达公司介绍,Kodak Alaris将囊括柯达个性化影像和文档影像业务,并在约30个国家拥有超过4700名员工,预计收入超过13亿美元。
Kodak Alaris文档影像业务涉及扫描仪和采集软件、信息管理平台及相关服务支持;个性化影像业务涉及零售系统解决方案、零售照片自助打印站和干式打印系统、相纸和输出系统、胶片采集等。
Kodak Alaris文档影像业务总裁Dolores Kruchten表示,柯达具备“领先的服务和支持”,并且“创新一直以来是我们成功的关键,而在未来仍将是柯达业务的基石。”
“这完全是一个全新的公司。”柯达CEO彭安东此前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柯达预计今年营收将在25亿美元左右,约为提交破产申请时的一半。
柯达由美国发明家乔治·伊士曼于1880年创建,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该公司曾是全球信息影像行业的龙头老大,业务遍布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
彭博社数据显示,柯达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于1996年和1999年登峰造极,达160亿美元和25亿美元,柯达股价则于1997年创出92.875美元的高点。
直到2005年左右,柯达还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品牌之一。但受累于高额的员工退休金和一拖再拖的数码业务进程,该公司负债67.5亿美元,终于在2012年1月时,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
通过此次破产保护,柯达债务减少了41亿美元。“脱离破产对柯达而言意义十分重大。希望这家美国百年老店能够重整旗鼓,实现复兴。”美国联邦破产法院法官艾伦·格罗珀说。
“新公司在传承柯达品牌的同时,将以更快、更矫健的步伐应对市场需求和变化。”Steven Ross说。
Susheel John表示,KPP拥有15.6亿美元的资产,完全可以有财务实力进一步支持Kodak Alaris业务的开展。
对于中国市场的开拓计划和市场策略,Susheel John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继续扩大文档处理业务,同时进入软件领域,在信息管理市场上争得席位。
前路依然坎坷
北京2008奥运会后,柯达与奥运五环恐怕很难联系在一起。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的影像中心。摄影章轲 据柯达公司介绍,为脱离破产,柯达做了很多方面的努力。
在柯达申请破产保护后,包括花旗集团在内的银行向其提供了9.5亿美元破产贷款,以供该公司在破产保护期间维持运营。
2012年10月15日柯达宣布,未来商业影像业务将主要集中在商业、包装和功能性印刷解决方案和企业服务,将出售包括相机、胶卷、联机打印等在内的长期业务,结束商业印刷业务。
同年11月13日,柯达与债权人达成了规模为7.93亿美元的“专利换贷款”协议,柯达出售逾1100项专利技术。
今年4月,柯达以6.5亿美元向英国养老基金出售自己的个人成像业务和文档成像业务,以抵充其对英国退休员工的28亿美元负债。
6月,柯达与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及英国巴克莱银行达成一项规模为8.95亿美元的融资协议。该公司还计划出售3400万股总价值为4.06亿美元的股票,用以偿还债务。这部分股票相当于重组后公司股本的85%。
在20个月的破产重组中,柯达剥离了许多其最具代表性的业务,包括零售胶片、相纸和全球约10.5万个照片冲印点。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在变大,而有的企业在变小。柯达就是一家由全球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供应商,变成了一家小型的商业数码影像公司。
对于柯达来说,能够逃离破产的噩运,变小之后复活,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被称为胶卷时代的“黄色巨人”、有着逾130年历史的柯达期待重新起航。
“柯达正准备成为商业影像市场上一个有力竞争者。”柯达首席执行官安东尼奥·佩雷斯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已经成为一家服务于企业成像市场的科技公司,业务包括包装、功能性打印,图文影像及专业服务等。”
安东尼奥·佩雷斯表示,当印刷市场慢慢像数字化过渡时,柯达有正确的技术和合适的时机。
不过,在商用市场,柯达同样将面对激烈的竞争,而其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并不明显。Susheel John也承认,柯达面临着输入更加多元、非结构化的内容、流程的集成以及成本和竞争等四个方面的业务压力。
柯达重生启示
柯达的转型经历堪称教科书式的反面典型。业界认为,在传统影像没落和数码影像崛起的转换期,柯达未能及时把握转型的机会。2000-2003年间,柯达胶片利润下滑了70%。直到此时,柯达才意识到前景不妙,数码技术已经是大势所趋。
2003年9月,时任柯达董事会主席的邓凯达(DanielA.Carp)毅然决然地将柯达这家传统影像业老大引入了“向全面数码影像转型”这条荆棘之路。
但短短2年之后,壮志未酬邓凯达选择了离开。先是放弃了首席执行官一职,紧接着,放弃董事会主席一职,彻底告别为之服务了35年的柯达公司。
在任5年中,邓凯达9次到访中国,走访了上海、无锡、厦门、成都、北京、保定、广州、西安、兰州、长沙等16个城市。
临别柯达时,邓凯达带走了从这些城市所在江、河、湖、海所采集的一瓶水,也带走了另一份特别的礼物——由本报记者拍摄的1米见方并签下了近百名中国记者及其媒体名字的珠穆朗玛峰照片。
“我会把这张照片永久地珍藏下来。”邓凯达对记者们说,“在人生的某些时刻,你得停下来,回想忙碌生活中的朋友们带给你的美好时光。”
虽然在2006年,柯达开始转亏为盈。到2007年底,柯达完成了主要重组的计划,历时是年的数码业务转型及结构重组基本完成。但财务压力依然巨大。
业内普遍认为,由于多年来柯达管理层满足于胶片时代的霸主地位,缺乏竞争意识,作风偏于保守,经营思维高傲,对市场趋势反应迟缓,后知后觉的转型错失了数码技术起步时期的最佳时机。
而柯达的重生也给中国企业和政府带来诸多启示。彭安东总结说,合适的时机是企业转型的关键要素。操之过急会损伤企业现有的财务支撑力,迟缓或延误则会丧失企业未来发展的机会。
“而企业在试图进行转型和创新的时候,往往会遇到两个来自两个挑战,一是获取信息的渠道,二是人力资源的供给。”彭安东说,政府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区域内教育、科研和行业的资源,组建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同时适时调整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比重,投入更多的资源培养具有基础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和工程人才。
彭安东说,此外,政府可以通过为企业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来变不可能为可能,这包括促进产业集群内部的整合与合作;推动中小型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保护技术创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