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请选择: 国标首页 | 标准动态 | 标准公告 | 标准&商品 | WTO/TBT | 质量认证 | 标准论坛 | BBS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ChinaGB标准频道 >> 标准·生活 >> 低碳·标准 >> 节能生态 >> 正文
甘肃永泰古城因生态恶化人口锐减 正慢慢变枯城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京报    点击数:566    更新时间:2013/10/21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永泰古城,位于甘肃景泰县寺滩乡,建成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旧时,古城护城河环绕,河宽水深,人畜不能自由跨越。城外方圆几十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川沃野,城背后山林茂密,可潜藏千军万马。但如今这里全没有了古时候的模样。近几十年来,由于生态恶化严重,水资源严重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迫使城中的居民不得不向外界转移,古城的人口从1300多人锐减到100多人。

  在西北的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像永泰古城这样因为生态日益恶化而遭到废弃的村庄还有很多,大量的人口因此离开祖祖辈辈生活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村,去另寻环境适宜的陌生地谋生。

  每到傍晚,永泰古城外,牧羊的人们都会从祁连山上将羊群赶下山,排队从一个破旧的城楼门子里进城。

  这座明代古城,现在是国家级文保单位。在上世纪50年代村里还有30多个姓,1300多人,到2013年9月只剩下100来人。

  “连年干旱之后,村里的年轻人搬到有水的地方去住了,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古城文保员李崇仁说。今年63岁的李崇仁是永泰小学校长,前几年退休后,担当起了文保员和旅游宣传员。

  李崇仁是永泰古城的老住户,在他小的时候,永泰城内有许多古树名木,城墙外面有护城河,城后面的松山上还是大森林,当时人们还在山上砍柴。几乎最近20年时间,山上的树也被砍完了,再后来由于连年干旱,树也没再长起来。

  在李崇仁的记忆中,古城变化最大的是气候。“这几年从9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5月份,几乎是大风不断,近年来风沙更严重了。”李崇仁小时候永泰城的风沙从没这么大。“其次是雨水少了,我小时候古城雨水好,村里种的庄稼能长一胳膊长。近年来几乎不见雨,种的庄稼只有一尺高。”

  永泰古城周围近几十年来生态恶化严重,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不断恶化的环境迫使城中的居民不得不向外界转移。大约8年前,政府将黄河水用水渠引到了离古城10公里的地方,并鼓励古城的人们搬迁到水渠边的移民点居住,几年间许多人陆续搬走,这里的人口从1000多人锐减到100多人。

  在西北的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像永泰古城这样因为生态日益恶化而遭到废弃的村庄还有很多,宁夏西海固腹地的海原双河乡八斗上套脑村也是其中之一。

  从秦朝时起,政府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往这一带移民,充实人口,以拒外敌。此后,各王朝均迁民于此。但移民现象如今发生了调转,人口不再迁入,而是纷纷迁出。

  这个几年前还是几十户人家的大庄子,如今只剩6户人家。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还是因为生态恶化。

  西海固腹地十年九旱,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曾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列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去年有村干部跟村民说,别再盖新房,政府有可能搞整体移民搬迁。不过整体搬迁到目前还没有音信,贫穷的6户人家只能继续等待。

文章录入:user5    责任编辑:user5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介绍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专题栏目
    · 闪联标准晋级国际标准  · 高清标准战升级
    · 中外标准对垒刀片服务器  · 文档格式标准之争
    · 手机电视的标准之争  · 数字电视
    · 中国的3G之路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