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请选择: 国标首页 | 标准动态 | 标准公告 | 标准&商品 | WTO/TBT | 质量认证 | 标准论坛 | BBS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ChinaGB标准频道 >> 标准·生活 >> 低碳·标准 >> 时政动态 >> 正文
国内六大新产业将获内外新动力进入发展机遇期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点击数:483    更新时间:2013/11/6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5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九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于11月11日至20日在波兰华沙举行。

  关于即将召开的华沙气候会议,解振华介绍说,大会将落实和开启两个议题:一是落实从2007年开始巴厘路线图所确立的各项谈判任务、各国已经达成的共识以及各国作出的承诺;二是开启德班谈判,确定从2020年到2030年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行动、政策、措施。

  权威机构和分析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预期,随着华沙会议的召开,各国政府都将引领本国相关产业和企业进入新一轮的政策实施期。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我国的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现代农业六大产业,将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进入发展机遇期。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有关人士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规定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有三个关注点:一是推进工业、交通、建筑和生活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二是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推进资源税费和环境税改革,调整进出口关税,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

  “节能产业十二五”期间要达到4500亿元。而环保产业在“十二五”期间的投资需求则更加巨大。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此前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环保投资需求将超过3万亿元。申银万国则发布报告称,保守测算,2011-2015年环保产业投资年均增速将高达18%。

  “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都与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密切相关,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仍将是今后政策重点扶持的方向。”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要实现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重点就要发展三类非化石能源,即核电、水电、非水能的其他非化石能源。这其中,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与核电都可归入新能源之列,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进度也与上述目标密切相关。

  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委员会委员王孟杰表示,“目前国家对新能源的扶持力度已经比较大,如财政部对内蒙古一个生物燃料项目的支持就高达几千万。但还需要改变一些旧观念,不能老以为中国煤炭多就可以高枕无忧。”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欧阳明高表示:“随着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的提升和对电动汽车需求的加大,我国新能源汽车有望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业内人士预计,2015年中国电动车市场将迎来一个新的飞跃,中国将正式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大国,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分析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材料的创新和利用,是发展低碳产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物质基础,未来中国的新材料产业从使用广度和技术高度将得到进一步拓展。据权威估测,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将达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新材料产品综合保障能力提高到70%,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达50%。“十二五”期间国家还将组织实施十大重点工程,具体包括高强轻型合金材料专项工程、高性能钢铁材料专项工程、稀土及稀有金属功能材料专项工程等。据估计,到2015年,中国用于节能、环保、新能源三大产业上的新材料产值将达到8000亿元。

文章录入:user5    责任编辑:user5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介绍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专题栏目
    · 闪联标准晋级国际标准  · 高清标准战升级
    · 中外标准对垒刀片服务器  · 文档格式标准之争
    · 手机电视的标准之争  · 数字电视
    · 中国的3G之路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