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当地时间11月21日下午,当大会谈判停滞不前时来自全球各地的诸多NGO组织展开了一场名为“走出会场”(Walk Out)的活动以此对当前的谈判形势表达不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参加本次气候大会的国内NGO和一些国际NGO代表(包括中国民促会、绿色浙江、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创绿中心、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协会、C40城市领导力集团、美国环保协会、国际鸟类生命协会、绿色和平、能源基金会、第三世界网络、环境调查机构等)则在中国代表团驻地的会议室里与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进行了一场对话,用这样的方式来间接推动着谈判进程。
对话中,解振华副主任首先表示非常欢迎NGO对政府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政府将会予以积极采纳。席间,NGO代表分别就2015年达成全球协议的时间表问题、中国节能减排政策与控制煤炭消费政策的协同考虑、《蒙特利尔议定书》下HFC削减问题、以及目前中国的低碳试点中有关技术的推广问题等与解振华副主任交换了意见。
从解振华副主任与NGO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中国政府有意积极推动谈判进程,但目前谈判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分歧和问题并不利于2015年全球协议的达成。目前欧盟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达成2015年全球协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上存在着分歧,欧盟提出各国要在2014年潘基文领导峰会时拿出各自的方案,并从实现全球控制升温2度和公平的角度进行评估,然后在2015年的巴黎气候峰会上达成协议,而且以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则提出了较为宽泛的时间表,中国在此的态度上与同处基础四国的巴西保持了较为一致的立场,但希望能从明年于秘鲁首都利马举行的气候大会上就具体的方案进行磋商,争取在2015年达成协议。从解主任的表态中可以看出,中国代表团不希望重蹈哥本哈根的覆辙,但是如何在具体谈判过程中发出“正能量”,避免陷入西方媒体和NGO的指责与批评中,中国代表团需要切实拿出应对措施,积极吸纳各方声音和意见,制定出相应的谈判方案。对于国内最近大力推行的控煤政策以及治理大气污染的政策是否考虑了其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政策时,解主任明确表示中国的气候变化问题与大气污染问题是同根同源,需要统筹考虑协同治理,通过控制煤炭消费来实现治理大气污染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除此以外,通过综合采取节能、发展新能源、植树造林、关停小火电、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政策措施能够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并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的完成了既定节能减排的目标,到2020年的碳强度目前、林业双增目标都有望顺利实现,但也提到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是受制于核能的发展和水电开发的饱和。
对于中国的国内行动与国际谈判进程的关系问题,解主任指出无论多边进程进展如何,中国单边行动必须进行,国内的形势要求中国的政府和企业以及全社会必须率先行动起来,对于新建项目政府都要开展节能评估、环境影响评估、对土地和社会环境以及居民健康影响进行评估,目前中国政府的领导责任终身制和追究制是对各级政府领导的强有力约束,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对于特殊保护地区不要求GDP考核,但要考核对于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的保护。通过解主任的回答不难发现,这些信息无疑是对中国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保护工作的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但现实中如何有效落实和监督需要中央政府给予同等重视,让政治体制的优化真正实现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保护工作保驾护航。
在谈到国内低碳试点中有关低碳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问题时,解主任提出希望各个试点地区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好的低碳技术和低碳发展模式希望能在全国进行推广,在目前中国的42个试点地区中,一些地区对低碳试点方案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其中一个亮点便是温室气体排放峰值的出现,其中宁波在所有试点省市中率先提出了其峰值年份(2015年),其他不少地区也开始了其峰值年的研究和探索工作。从解振华的阐述中可以看出地方峰值概念的提出和落实对于全国实现峰值年无疑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对于要实现国家层面的温室气体减排还需要抓紧顶层设计工作,对于各地不同情况要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制定国家层面的激励政策来促进一些条件合适的地方尽快实现峰值,对于另外一些条件困难的地方通过地区间的市场交易机制和奖励机制来促进这些地方也尽快实现峰值,从而为国家层面的峰值出现奠定基础。在最后的交流中,解振华副主任直言不讳的提出我们不能回避问题,有问题要敢于面对,敢于接受批评和建议,才能真正实现问题的解决。
解振华副主任从2007年巴厘岛气候大会开始便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已经连续7年出席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是各国环境和可持续领域任职最长的部长,深谙国际谈判之道和应对策略,对于NGO这样一个数量庞大、在国际多边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力量的一个群体,始终保持着开放、谦逊与务实合作的态度,从坎昆会议起到今年的华沙会议,解振华副主任每年都坚持与参会的中外NGO代表座谈、交换观点,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了这个例会的常客,与解主任也成了老朋友,希望这种彼此坦诚交流、相互理解与开放互信的精神能够成为一种旋律一直存在下去,在未来的工作中也希望政府与NGO能够开展更多的对话和交流,促进中国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的完善和实施、也推动NGO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