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请选择: 国标首页 | 标准动态 | 标准公告 | 标准&商品 | WTO/TBT | 质量认证 | 标准论坛 | BBS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ChinaGB标准频道 >> 标准·生活 >> 饮食·标准 >> 绿色饮食 >> 正文
提升健康功效!喝咖啡也有小技巧
作者:风中劲节    文章来源:39健康网    点击数:745    更新时间:2013/12/2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喝点咖啡能够预防偏头痛


  咖啡中含有的咖啡因在临床医疗上也常作为药物来使用,如感冒药中就有咖啡因成分用于辅助镇痛。但在进行自我保健的时候,咖啡中的咖啡因能够帮你预防偏头痛。东京女子医科大学脑神经外科教授清水俊彦指出:“偏头痛是脑血管扩张引起的,当出现一定征兆时,喝一杯咖啡,咖啡因的血管收缩作用能够有效预防偏头痛。”但有偏头痛症状的人过量饮用咖啡的话,当咖啡因失去作用时,血管扩张可能导致症状恶化。“偏头痛的人每天应当将咖啡的饮用量控制在1-2杯,”清水教授表示。

  10克咖啡粉用50ml水来泡最美味

  咖啡中含有的多酚类物质在生豆中最多,在烘焙的过程中有一定减少。但烘焙虽然会减少绿原酸,但也会合成一些化合物,其多酚类物质和抗氧化的能力没有变化。如何才能在泡咖啡的过程中将咖啡的有效成分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呢?只需要用50ml水去泡10克咖啡粉即可,这样能够利用大约99%的有效成分,而且这样泡的咖啡比例正好,也特别美味。

  什么时候喝咖啡最好?

  当人因为运动或脑力劳动感到疲倦时,腺苷会作为能量代谢的产物逐渐囤积在大脑中,让人产生疲劳感。这时如果饮用咖啡,那么咖啡因会在大脑中代替腺苷附着于腺苷受体上,让人感受不到疲劳,进而预防困倦。睡午觉之间饮用咖啡的话,在20-30分钟后即可获得良好的精神状态。人体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会分泌褪黑激素来抵抗衰老因子活性氧,白天则可以通过咖啡中的多酚来抵抗,达到抗衰老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咖啡因会刺激胃酸的过多分泌,因此胃酸过多的人应当少喝咖啡,更要注意不要在空腹时喝咖啡。

  加点牛奶让咖啡因吸收更平稳

  喜欢喝咖啡的人往往也喜欢咖啡中所带有的苦味和酸味,但黑咖啡却让人觉得有些头疼,这时候,可以放牛奶和砂糖,改善口感还不会影响健康属性。

  专业人士指出,咖啡中加入砂糖或牛奶不会影响多酚的吸收,一勺咖啡搭配5克左右的砂糖基本不会影响血糖,也不会妨碍咖啡燃脂的效果。但是,如果糖放太多容易导致能量过多摄入,必须要注意。另外,如果咖啡里加入少量牛奶,能够使人体吸收咖啡因的速度变慢。咖啡因的急速吸收容易刺激胃酸的过多分泌,造成烧心等症状,因此儿童或者胃酸过多的人喝咖啡,最好加一点牛奶。

  咖啡不能喝太多,孕妇其实也能喝

  咖啡因由于具有医疗作用,如果血液中咖啡因浓度急剧上升则有可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晕眩、心跳加快、兴奋、不安等精神症状。咖啡因在血液中的浓度如果超过40微克/毫升,则不论什么人都有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痉挛等症状。如果连续喝10杯以上,则有可能出现其他的副作用。由于咖啡因能在人体内残留5小时左右,因此喝咖啡要注意不要连续饮用。

  孕妇能不能喝咖啡?许多人都很关心这个问题。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2008年发表声明指出,孕妇如果摄入过多咖啡因容易导致胎儿体重降低,并增加未来的健康风险,因此,孕妇每天不能摄入超过200mg咖啡因。对于孕妇来说,可以喝咖啡,但是应当将量控制在每天1-2杯。

  喝咖啡不会导致体寒

  在日本进行的咖啡多酚摄取与肌肤状态的调查中,针对咖啡摄入与体寒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喝咖啡与体寒之间没有任何关联。相反,咖啡因具有产热作用,3-4杯咖啡能够产生约10%的热量。对于低血压和体温低的人来说,早晨喝一杯咖啡是在身体里放置温暖开关的明智做法,但需要注意的是最好喝热咖啡。

 

文章录入:user2    责任编辑:user2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介绍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专题栏目
    · 闪联标准晋级国际标准  · 高清标准战升级
    · 中外标准对垒刀片服务器  · 文档格式标准之争
    · 手机电视的标准之争  · 数字电视
    · 中国的3G之路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