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2月4日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经济2013-2018年增长区间为6.4%-7.9%。社科院同时表示,该预测结果隐含了人口、劳动生产率、分配效应等多项假设。
12月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发布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2~2013)》在京发布。
《蓝皮书》称,目前,中国正处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关键时刻,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为7.6%,物价水平稳定在2.5%。
《蓝皮书》指出,通过对GDP分解、劳动生产率分布和生产函数的三重计算,得到一个6.4%~7.9%的长期增长预测区间,这里隐含了人口、劳动生产率、分配效应等多项假设。
《蓝皮书》说,上述分析中发现了一些发展趋势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结构性减速”。这些趋势包括:人口转型直接会降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的服务化,如果不能有效地提升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也直接会降低劳动生产率;城市化率超过57%后投资率下降,投资效率低,再加上资本存量增长减速也同样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此外,随着经济增长和劳动力供给放缓,要素分配会更趋向于劳动要素,会引致劳动要素分配份额上升,也意味着潜在增长率增速会下降。
《蓝皮书》表示,很多因素都比假设出现的问题严重,经济结构性减速挑战大,应对挑战就是提高三个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特别是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资本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保证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4日发表的《蓝皮书》还首次对垄断行业约占我国GDP的比重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垄断行业约占我国GDP的40%,降低了市场的竞争性。应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上,给所有经济主体以平等的市场待遇,从而形成规范的竞争性市场环境,提高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
《蓝皮书》分析,我国持续几十年的高增长,与供给管理政策有关。政府运用行政力量,动员了大量资本、土地、矿产、劳动力等资源,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因为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摆脱贫困,采用的几乎都是供给性政策。
《蓝皮书》说,近几年,特别是2008年以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重点放在总需求上。如果我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真的能长期稳定在一个很高的水平,那么,需求管理政策比供给管理政策更有效。
“必须认识到,目前我国的潜在增长水平正在下降,生产要素投入的上升已不足以维持高的经济增长,原因是生产要素的效率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蓝皮书》认为,长期增长趋势已发生变化,如果不改变生产要素的效率,经济还会继续下滑。这就要求用供给管理政策来取代需求管理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