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布什执政期间,美国的碳排放总量一直居于世界首位,人均碳排放量也大大高于其他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的谈判之前,1997年6月25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伯德·哈格尔决议”,要求美国政府不得签字同意任何“不同等对待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的、有具体目标和时间限制的条约”,因为这会“对美国经济产生严重的危害”。但1998年11月12日参加谈判的副总统戈尔仍然象征性地签了字。
2001年3月美国政府单方面退出京都议定书,其理由:一是美国实现议定书目标的减排成本太大,会给美国造成4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减少490万个就业岗位;二是发展中大国,尤其是中国、印度和巴西没有以某种有效方式参与减排,美国认为不公平;三是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尚存在科学不确定性。关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美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思路。
虽然逃避减排责任,然而美国也深知低碳技术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力图依托其在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继续从根本上主导未来世界的经济发展。在小布什执政期间,美国通过了一系列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定与激励措施。2002年6月美国环保局公布了《2002年气候变化报告》;2005年《能源政策法》涉及高达145亿美元的各种激励措施,对于普通消费者和中小企业,该法设立了许多颇有吸引力的经济奖励条款;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低碳经济法案》,直接以低碳经济的名义,提出到2020年美国碳排放量减至2006年水平、2030年减至1990年水平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奥巴马政府的低碳战略:“绿色新政”与“绿色外交”
奥巴马提出了实现气候保护与经济发展双丰收的诸多设想,把“绿色经济复兴计划”作为首要任务,大打清洁能源合作牌。奥巴马提出要尽快确立美国在新能源竞赛中的领先地位,要成为清洁能源出口大国。在其推动下通过了美国历史上首个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法案——《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穴简称ACES?雪。奥巴马呼吁减少石油依赖,并为主导低碳游戏规则进行战略部署。
奥巴马政府热衷于绿色外交,大打清洁能源合作牌,积极参与有关谈判,与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的领导人接触,建立一个新的“全球能源论坛”,创建后京都框架,重新开创全球气候变化合作新时代;建立石油进口国联盟,努力减少石油需求,2009年7月初在G8峰会上发表力促关于气候变化的声明,确立将全球温室气体减半的长期减排目标,同年7月安排美国商务部和能源部两位部长同时访华,推进中美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合作;同年7月底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又确定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合作为核心议题。
美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基本经验
——纽约市
2001年,纽约市提出了“规划纽约2030”计划,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状况。该计划同时关注了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以及绿色增长等多方面问题,是纽约市迈向可持续未来的核心战略计划。2002年,纽约市加入了国际地方政府环境行动理事会?穴ICLEI?雪的城市气候保护行动;2006年又成立了长期可持续发展市长办公室,负责“规划纽约2030”计划的更新和发展。
纽约市提出了具体目标,要求整个城市203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于2005年减少30%,而政府部门2017年相对于2006年减排30%。2005年城市温室气体79%来源于电力部门与建筑部门。因此,建筑节能改造和能源供应低碳化?穴例如提高可再生能源或者清洁能源的比重?雪成为纽约市的核心战略。另外,“规划纽约2030”计划也包括了在土地、水、能源、交通、空气污染等领域的几大关键子项目行动。
“规划纽约2030”计划从2002年开始编制纽约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纽约市通过每年回顾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来监测减排项目的进展和成效。清单对排放量进行了情景预测,对现有和未来政策的减排潜力进行了评估,最终制定了全市以及政府部门的减排目标。
纽约市所采取的行动包括节能项目、街道植树项目、高效道路照明、填埋气回收利用、新能源汽车以及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等。该市 2007年的排放清单进展情况表明,实施这些项目每年减少了44.6万吨二氧化碳。
——旧金山市
2002年4月旧金山市通过了第01580—02号决议,要求城市必须制定超出《京都议定书》要求的激进减排目标。环境部门和市公用事业委员会负责推动编制气候行动方案。
旧金山市1990年和2000年编制了排放温室气体清单,界定了温室气体核算的行动范围和地域界限,并设定了到2012年相对于1990年减排20%的目标。主要排放源包括交通领域和建筑所消耗的燃料和电力,以及固体废物产生的排放。清单核算结果把排放量划分为四大关键类别:交通、能效、可再生能源和固体废物,成为旧金山市行动方案的基础。
还有其他一些关键战略与气候变化方案同时执行,包括电力资源计划和可持续发展计划等,它们有助于推动更多的公众采取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些计划形成了政府支持居民户、企业和社区实现城市减排目标的核心战略,并推动社区支持政府部门采取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