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的实施细则出台临近,北京商报记者昨日从环保部了解到,“大气十条”配套的22项细则政策近期将由国务院进行审议,而其中有10项为涉及价格、税收、投资等方面的环境经济政策。经济杠杆越发成为推动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陆续落地了一系列大气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相关政策,但实施效果始终差强人意。多年前,国家就为“十二五”制定了在业内看来实现难度颇高的减排约束性指标,即到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累计下降8%,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累计下降10%。但实际上,2011年我国氮氧化物排放量控制指标不仅未完成,反而总量比2010年上升了5.73%。
环保部副部长翟青表示,“大气十条”力图在实施效果上实现一石多鸟的效果,实现大气环境效益和经济发展双赢,试图从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和再生产等各个环节提出“一揽子”环境政策和经济政策,既能够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同时又能够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如此巨大的减排压力下,我国的环境政策已经到了转型时期。”中国人民大学环境金融学院教授蓝虹坦言,此前虽然我国也曾提出过环境经济政策的概念,但大多已出台的此类政策都仅能起到辅助作用,环境政策仍是以制定标准或从科学技术运用的角度切入。不可否认,目前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技术已经不再是我国治理环境的绊脚石了,真正把这些技术手段推动起来,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需要从经济方面来解决,因此,蓝虹认为把财政向环境保护尤其是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倾斜,在“大气十条”配套措施中多制定一些环境经济政策,用经济杠杆的作用推动治污节能减排很有必要。
2013年国内已开始广泛借助经济政策推进环保措施。例如脱硝的电价由最初的几个试点省份向全国推开,同时脱硝电价则由8厘钱提高到1分钱。
对于今后将出台的“大气十条”配套措施中的经济政策,蓝虹建议与其花较长时间、较大成本去制定新的政策,还不如先考虑如何在已有经济政策基础上向环保倾斜,“比如国家早就出台了对于革新现有技术减免增值税等税费的政策,相关部门可以在该政策中增添有关大气污染治理的技术名录,把采取这些技术的项目和企业纳入到已有的税收优惠范围中去”。蓝虹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