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科普教育、公众接受,核电健康发展似乎越来越离不开透明一词,而行业本身也在探索更有效的途径为核电营造更加阳光的环境。
今年伊始,中广核集团召开年度新闻发布会向外界通报其六个核电基地2013年的安全生产、建设及经营等情况;中核集团及时组织专家就网络上的“核雾霾”说法予以回应和说明。企业的主动意识和外界的反应正说明,关起门来搞发展会举步维艰,但光打开窗户也不够,要发展就要全方位的公开透明,既要告知更要沟通,既要“走出去”更要“请进来”。
核工业长期封闭,多年几乎不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福岛事故后,这种状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凸显。内陆核电迟迟不能落地,涉核项目被迫取消等案例足以说明,公众接受是目前影响核电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眼下关于核能、核电、核安全等与核有关的信息,已经不是要不要公开透明的问题,而是必须紧追慢赶地补偿,补上公众认知中空白的核印象。
然而,印象的建立是一个受众对信息理解与存储的过程,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使公众完成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探索,更需要积累和推广经验。
在核电信息的双向传播中,反馈和互动机制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这种传播中的认知障碍无非三种:传播方信息表达不清、渠道不通畅、受传者接收和解读有误。也就是这一端的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所传达的信息是否通俗易懂,便于受众解读;中间的传播渠道是否使用了传播范围广、效果好、受众容易接触到的大众媒体;此外,另一端的受众是否及时接收到信息并可以作出准确解读和客观的认知,然后反馈给传播端。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政府部门和企业是否对传播效果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
目前核电企业除了官网发布、展览、发放手册、讲座等传统传播方式外,已尝试了使用新媒体,如微博、微信,尤其是组织微旅游请公众走进核电站体验核安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中核集团最新的一则消息显示,负责徐大堡核电项目的辽宁核电通过开展科普“十进”活动,使葫芦岛282万人民认识了解核电,公众接受率从2010年全面开展沟通工作前的60.9%上升到2013年的97.5%。
全方位的透明,需要企业和政府的主动告知,更需要受众的积极参与和互动。只有了解公众的诉求,才能有的放矢并打消对核电及核安全的疑虑。很多食品企业做电视广告时很喜欢强调“放心”,但是空口无凭,只有耳闻不能眼见,不足以让消费者吃下定心丸,所以广告就尽可能地公开其生产现场,让消费者进行参与式的体验以确定食品的品质过关。培养公众的核电信心其实是一个道理,与其企业自己说,让专家说,不如让公众自己看自己说。
邻国日本近期的一项举动也有启发意义。据日本媒体报道,虽然东电和日本政府通过记者会及官网主页公布了福岛第一核电站诸多详细信息,但民众反映专业术语过多,很多人不清楚想了解的信息在何处。日本政府为此将设置评议会,探讨面向普通民众公布信息的理想方法。对核电这项涉及公众利益的能源项目而言,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核电相关政策的制定、核电项目选址、建设等方面广泛听取公众的建议和意见,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提高决策透明度早已是社会共识。
打开多扇窗,开启多扇门,核电安全高效发展需要更多的阳光和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