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多地受雾霾持续围困,北京、石家庄等大中城市数日难见蓝天。人们不禁要问,大面积雾霾为何持续来袭?细颗粒物又为何难以消散?带着这些疑问,新华社记者25日采访了世界气象组织天气与减灾服务司司长汤绪。
汤绪认为,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排放大量细颗粒物,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雾霾。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汤绪认为,目前全球极端天气出现频次与强度升级,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现象也在增加。总体来看,今年以来多地气象活动出现了非正常轨迹,例如北美遭遇极寒天气,欧洲地区明显偏暖,亚洲地区冷气流活动偏弱。
具体而言,东亚尤其是中国东中部地区去冬今春以来降雪很少,冷空气活跃程度较常年明显偏弱,直接导致区域性静稳天气增多。在静稳天气控制下,大气环流活动趋于稳定,空气沉积物极不容易扩散。同时静稳天气意味着大风天减少,风力减弱,难以吹散积聚的细颗粒物,促成中国北部大范围雾霾长时间难以扩散。
汤绪表示,西方国家历史上并非免受雾霾天气困扰,但由于中国人口密度远高于其他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各类问题同时出现,反映在雾霾污染上显示出一些集中的特征。“中国既面临传统大颗粒污染物控制的问题,又面临PM2.5和PM1等细颗粒物挑战,问题集中于一体。”汤绪说。
考虑到雾霾天气出现的概率及对公众健康的威胁,汤绪认为,目前应把雾霾纳入极端天气概念之中以提高重视与预警,“就像过去不认为高温热浪是极端天气事件,但现在人们已逐步接受一样”。当下世界气象组织已将雾霾作为应对环境气象挑战的重要战略内容,协助各成员做好应对工作。
汤绪认为,中国政府已高度重视雾霾治理问题,并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当下发生的重度雾霾天气,汤绪表示,“政府部门应做好预报预警,让大家有所准备,从城市群层面对工厂企业及城市交通适当进行管制调控,可能会适度减轻雾霾天气带来的危害”,“目前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已有了相应预案,将完善的预报预警系统与交通管制等措施对接”。
“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汤绪表示,民众对待雾霾要有清醒认识,“谈霾色变”解决不了问题,普通健康人群应从容科学应对雾霾,呼吸道疾病患者、老人、儿童等易感人群要重点做好防范措施,减少雾霾对呼吸系统的刺激。
治理雾霾同呼吸,共命运。汤绪说:“应对雾霾是全社会的事情,对普通民众而言,至少要从自我做起,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