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鸿致歉,一个行业标准或是公司突然“服软”的关键因素。
高鸿股份变脸之快让投资者咋舌。在今年央视的“3·15”晚会上,高鸿子公司高鸿通信被爆通过“大唐神器”安装的三个后台应用程序,涉嫌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而且,大唐神器在推广移动应用业务过程中存在安装恶意扣费软件,以及通过大唐神器安装的软件删不掉等问题。
高鸿股份曾在第一时间否认了上述行为,不过仅仅相隔几天,昨日公司再出公告公开致歉,承认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高鸿股份改口?
高鸿致歉
公司昨日公告称,在开展移动应用推广业务中通过“大唐神器”安装的三个后台应用程序收集IMEI、MAC地址、手机型号和应用软件列表等信息,此事项属实。
高鸿股份承认,其在用户个人信息认识上和有关方面对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的专业解读存在一定偏差。公司同时表示,所收集的信息包括IMEI、MAC地址在内的手机设备信息和手机型号,并获取了手机中所有应用软件列表。
但对于公司通过“大唐神器”推广移动应用(APP)过程中安装恶意扣费软件,以及通过“大唐神器”安装的软件删不掉的报道,公司仍然予以否认。
当日高鸿股份披露的2013年财报显示,全年净利润5218万元,同比增长108.66%。尽管业绩表现亮丽,公司仍难逃暴跌厄运,收盘下挫6.6%。
解读偏差
事实上,针对央视“3·15”晚会相关报道内容,高鸿股份曾于3月16日上午紧急发布公告澄清,认为高鸿通信不存在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
昨日,《金证券》记者致电公司董秘王芊,手机处于无法接通状态。随后记者拨打证券部电话,也无人接听。
《金证券》记者发现,一个行业标准或是公司突然“服软”的关键因素。据公开资料,3月18日上午,大唐高鸿数据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翁冠男曾接受了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的采访。翁冠男承认,“大唐神器”在连接手机后,在安装推广软件的同时安装了三个后台支撑程序。他解释,所收集的这些信息并不属于用户的个人信息,而是手机设备信息,并不能定位或者映射到某个用户。
据了解,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12月28日发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其中对于“信息窃取”是这样规定的:在用户不知情和未授权的情况下,获取涉及用户个人信息、工作信息或其他非工作信息的,具有信息窃取属性。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以下任意一种行为的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具有信息窃取属性,其中明确列出:在用户不知情或未授权的情况下,获取本机已安装软件信息的,本机运行进程信息的,记录分析用户行为的,获取用户联网信息的,获取用户其他个人信息的。
正是央视记者提出了这一《行业标准》后,翁冠男称:“我们一直跟相关部门做沟通,我们尽量能跟得上这个时代的速度。”
不难看出,正是工信部的这一标准让高鸿股份无法强硬,才会出现公告中“对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的专业解读存在一定偏差”的字眼。
“如果按照工信部的这个行业标准,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是要被打板子的。”易观国际分析师王健。
目前互联网企业对用户行为追踪技术令人敬畏,所谓的“大数据”、“云数据”风靡一时。“男性还是女性”、“喜爱的颜色”、“喜欢的去处”、“登录某网站的频率”……这些用户信息被互联网企业收集、存储、传输及分析,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商业营销。
经典的例子如美剧《纸牌屋》,制作方Netflix通过分析3000多万用户数据,来选择导演、演员、题材,每一步都由精准的数据来引导,以致这部电视剧火爆全球。就在昨日,阿里集团内部人士向《金证券》记者透露,电视台正成为阿里云计算的下一个大数据重塑目标。目前,国产电视剧选购主要凭借电视台内部专业人员的评审,播出后也无法收集精准的收视数据。而依托大数据运营的电视台,可以记录和处理观众的每一次点播、观看行为,收视数据可以精确到秒,精准到节目的每一个桥段。
在王健看来,互联网企业获取的用户个人信息包括两类:一是涉及用户隐私的,包括电话号码、身份证、通讯录、通话记录等;二是用户使用行为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使用习惯等信息。“第一类信息肯定是严格禁止窃取的,但是第二类信息能帮助企业推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为企业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哪家互联网企业也难以抗拒数据挖掘的诱惑。”她称。
王健认为,高鸿股份最大的问题是预装后台支撑程序、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时,没有尽到告知义务。就像输入信箱、QQ密码,系统会询问是否要记住密码,用户有拒绝的权利。对于外界质疑,阿里集团内部人士也对《金证券》记者解释,每一个互联网公司都会记录用户的一些行为数据,这些都是机器操作执行,不会涉及隐私。“我们与电视台合作,数据属于电视台,我们只是帮助电视台挖掘运用这些数据,制作出精品的影视内容,肯定是合法合规的。”
有着丰富互联网工作经验的君泽君(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少华则认为,互联网创新走得太快,以致国内的法律、法规跟不上步伐。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比如一家销售公司拥有海量的用户信息,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销售公司只能自用这些信息而不能向外兜售。但在互联网领域,互联网公司以低成本获得更多信息的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种“极限搜刮”是否侵犯客户知情权,怎样保证客户信息的安全性,如何防止数据滥用,目前的法律法规都相当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