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2014年成都车展将正式拉开序幕。选择在8月末举办的这一车展,像是在为中国车市吹响“金九银十”的号角。
2014年行程过半,车市平稳增长。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今年1~7月,汽车产销增幅较上半年趋缓,但是乘用车板块依然保持10%以上的增长—国产乘用车累计销售1099.18万辆,同比增长11%。
这一两位数的增长,看似不多,但是对于建立在千万辆规模基数之上的中国汽车市场来说,来之不易。
业界普遍认为,国内汽车消费刚性需求仍然存在,同时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催生庞大的购车需求,汽车消费升级趋势依然明显;但不可忽视的是,限制车市发展的因素挥之不去。在今年的这一轮增长中,因城市限购、限行等政策引发的恐慌性购买到底占据多大比例,目前尚难以判断。
以杭州为例,媒体报道称,在杭州限购的前一天(3月25日),激增约7万辆汽车订单。随后,杭州车市“熄火”:二季度,杭州征收车购税的新车为3.4万辆,同比下降32%。时至今日,杭州车市处在“后限购”时期的负增长期。由此足见政策对于当地车市的波动影响不容小视。
“限购”、“限行”成为各地政府管理城市交通和为环保减压投下的一剂猛药。但是,“限”字令下的车市,增长难以持续,不仅是因为它透支了未来的汽车消费,打破了车市原有的运行轨迹,同时也给当地的车市格局带来深远影响。
车市格局的变化不仅发生在局部地区,未来还将在更大范围内发生。今年以来,汽车行业的相关政策密集出台,政策推出的频率与数量大大超过了2012年和2013年。“新能源汽车补贴与推广”、“公务车改革”、“取消汽车品牌总经销商和经销商审批”、“反垄断”等政策频繁出台,中国车市规则随之进入重塑期。
在流通领域,汽车反垄断风暴持续发酵。同时,实施10年之久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正在修订过程中,人们期待从依靠厂商的力量规范市场秩序,到依靠市场“无形的手”去重建秩序。而在这一过程中,经销商的营销策略必将随之改变,从过去一味地求猛增长和高销量,转变为保证利润的稳定。这些改变必将使得经销商的经营重心,转向更有盈利性、更具可持续发展的汽车品牌。因此,流通领域的新市场规则也必将倒逼国内汽车品牌加速重组与淘汰。
过去30年中,中国汽车厂商的市场地位不可撼动,支配市场的能力不断巩固,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之下,新品牌不断涌现,却鲜有品牌被淘汰。
但是,上述状况正在慢慢改变。过去10年被称为中国车市“黄金十年”,其间,私人消费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的快速崛起,改写了汽车厂商的产品研发节奏,针对中国“80后”、“85后”的车型与营销方式层出不穷。
在产业层面,我国汽车工业一直被要求加快推进转型与升级。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等政策的出台,毫无疑问将加快“增加汽车使用成本”、“降低机动车使用频率”等辅助政策的落地;第三阶段的汽车燃料消耗标准进入倒计时后,同样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加速转型升级影响深远。可以预见,因油耗而引发的产品与汽车品牌的淘汰将成为行业趋势。
与此同时,在新技术的驱动下,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大门已经打开。
新事物的诞生,必然要打破市场原有的利益格局,新能源汽车被视为一种颠覆性的新生力量。因此,无论是要求全国采用统一的新能源车型目录,还是政府及公共机构被要求采购“不少于30%的新能源汽车”,或是免征进口及国产新能源汽车的购置税,都意味着中国正在强力推进新能源车型的发展,以取代原有的技术与市场体制。
从寻常百姓的汽车生活到汽车流通领域的纵向反垄断,再到汽车工业的顶层设计,旧产业体系的衰退与淘汰已成必然,而新市场规则正在成型,它的目标仍然是保持中国汽车工业的稳定增长,而越快适应新规则的汽车企业,将越早享用市场的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