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运用标准 构建公平规范的市场秩序
标准是规范市场秩序的基础性制度。今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是“标准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标准构建统一市场规则”。以标准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统一,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则需要更加注重标准建设,发挥标准化的作用。
标准是构建市场秩序的重要技术依据
标准,可定义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和最佳效益,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我国古人很早就有标准的理念,并把它作为规范手段,广泛运用到修身齐家、组织生产和国家治理等方面。“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离娄章句上》),讲的就是要按标准办事。在生产领域,大禹治水要求“左准绳,右规矩”,活字印刷术更是成功运用标准件的典型。而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使普天之下,书同文,市同币,量同距,车同轨,奠定了秦王朝的治理基础。
近代标准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统一的规格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工业化的优势。而商品流通,特别是国际贸易的兴起,要求在更大范围内统一技术规范。1865年,法、德、俄等20个国家在巴黎成立了第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信联盟。1901年,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成立,宣告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标准化组织诞生。1904年巴尔的摩火灾救援由于消防标准不一而受阻,这一事件催生了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院(NIST),及有162个会员国的国际标准组织(ISO)的成立。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WTO)通过签署技术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等方式,使技术标准成为各成员的行为准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是构建市场秩序的重要技术依据,是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基础制度。一方面,标准促使技术的规范化,把个体的技术创新转化为群体共同的技术规范,促进生产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形成有序发展的统一大市场。如中山市大涌镇推广先进工艺,抢占了全国60%以上市场份额,并通过研制红木家具“联盟标准”,规范了全国红木家具市场。另一方面,标准促使规范的技术化,把抽象的市场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文本,准确、高效传递规则信息,保障公平竞争。如欧盟标准就是在欧盟指令的基础上,细化技术要求为标准,奠定了欧洲市场统一的技术基础。
当前,标准还是我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当好市场秩序裁判员的关键。标准的制定依赖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和普遍认同,通过标准手段来管理市场,使政府单向管理变成社会共同治理。同时,加强标准制定实施,能为事中事后监管提供足够的技术依据,维护市场秩序。
标准化促进我国经济有序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我国共有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近10万项、企业标准100多万项,覆盖社会生产、事业各领域。标准在规范生产、贸易、消费秩序以及促进外贸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标准为生产提供技术依据,维护生产秩序。改革开放前,标准是政府组织和管理生产的强制性技术工具,企业依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标准组织生产。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8年《标准化法》的颁布实施,将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政府制定的标准更加科学,对生产更具指导性。如《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不仅规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指标,还解决了“建什么、怎么建”的问题,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具书。
标准为国内贸易提供技术规范,有力保障经营秩序。我国现有国家标准按技术内容分为产品、基础、方法、管理、安全、卫生、环保和其他八类,几乎都关系贸易发展。其中有的直接规定了贸易的规则要求,有的是贸易达成和纠纷仲裁的重要技术依据。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加快出台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零售企业服务管理规范》等一大批与流通管理和贸易服务密切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对贸易内容和行为进行明确的界定,规范全国贸易活动。其中农产品生产经营、现代物流服务等领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标准化体系。
标准为公共利益提供了技术保障,有力弥补了市场失灵。我国对涉及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管理基本要求的标准实行强制性管理。共有强制性国家标准4172项,累计备案强制性行业标准3439项,强制性地方标准3437项。
通过严格的强制性标准管理,有效规避不法趋利行为,解决了市场失灵,维护了公共利益。如今年儿童节前,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有关玩具安全的4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进一步规范了儿童玩具市场。
标准还为对外经济提供技术支撑,有力搭建外贸桥梁。近年来,我国加大标准国际化的力度,相继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常任理事国,当选ISO主席、IEC副主席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副秘书长,承担ISO和IEC技术组织秘书处63个、主席35个,提交国际标准提案298项,已正式发布141项中国标准走向国际,提升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如我国数字电视标准(DTMB)成为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标准后,被11个国家和地区采用或商用,带动了众多产品和企业走出国门。
深化标准化改革时不我待
虽然我国标准发展迅速,但由于我国现有标准体系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存在标准缺失老化、水平不高、实用性不强,甚至相互交叉矛盾等问题,标准规范市场秩序的作用没得到充分发挥。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必须全面深化标准化改革:
大力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提升标准适应性。让市场主体成为制定规则的主要参与方,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产业及技术联盟等专业性组织,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团体标准,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适应市场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要。对团体标准不设行政许可,不搞市场准入,由专业性组织自我管理、自主制定、自行发布,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国家将团体标准纳入法制管理,制定团体标准发展指导意见和标准化良好行为规范,对其进行必要的规范、引导和监督。
搞活企业标准,提升标准先进性。改革政府对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管理制度,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健全谁需要、谁制标、谁受益、谁负责的企业标准责任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制定高于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鼓励企业通过标准联盟等形式,推广先进标准,加强行业自律,提升市场竞争力。落实企业标准主体责任,把企业标准承诺纳入诚信体系建设,市场监管部门依法监督检查。
推进强制性标准改革,提升标准有效性。凡是通过市场能够很好解决的标准问题,政府不再制定强制标准。把有限的行政资源,集中用于事关国计民生、兜底线、保基本的标准制定上。强制性国家标准严格限定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管理基本要求的范围之内。缩短强制标准制定周期,抓紧制订一批急需的强制性标准。加强强制性标准的统一管理,做到全国一个市场、一条底线、一个标准。严格强制性标准实施,加强监管执法,严守市场秩序底线。
加大标准国际化力度,提升标准竞争力。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承担更多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和领导职务,将我国优势特色技术制定为国际标准,增强世界话语权。加大国际标准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标准互认,推进优势、特色领域团体标准国际化。结合海外工程承包、设备出口和对外援建推广中国标准,并带动我国产品、装备、服务走出去。
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构建公平规范的市场秩序,利用市场机制倒逼质量提升,标准化工作任重而道远。
(作者为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 《人民日报》( 2014年10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