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查询网:泸州,是蜚声中外的名酒之城,拥有“浓香鼻祖”泸州老窖和“酱香典范”郎酒两朵中国名酒之花,被誉为“中国酒城”。
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的泸州市,历史悠久、经贸繁荣。全市幅员面积1.2万平方公里,辖3区4县,人口508万,是长江上游的历史重镇与交通枢纽,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化工、机械生产基地,拥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诸多殊荣。
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同时,泸州市高度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质量兴市”理念,2003年获得“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称号,2012年,经过积极争取,泸州市荣列首批25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城市之一。目前,在质检总局和四川省质监局的指导下,泸州市正以“追求卓越品质、铸就醉美泸州”为目标,全力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争当质量“排头兵”。
确立质量“总核心”
伴随着荣誉到来的,是责任与压力。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成为全市上下共同的目标。该市将“质量”作为经济社会建设的总核心,并建立了一系列保障机制。
政府高位推进机制——在省内率先出台《泸州市“十二五”质量发展规划》,制定了《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市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26个,以政策规划引领质量发展。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质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施质量强市细胞工程,在全市142个乡镇全面开展“质量强市”工作,2区5镇同步创建“四川省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镇)”,创建数量居全省之首。
财政稳定投入机制——在产品质量监管、建筑工程安全、环境改善提升、食品农产品质量监测、打假治劣等方面给予经费保障。2013年,全市用于质量发展和质量强市创建的专项经费约1亿元。今年又专门设立了企业“质量升级”专项资金200万元,激励企业开展质量研究、质量攻关、质量提升,助推工业转型升级。
绩效考核督查机制——将质量工作列入市委中心组学习内容和市政府工作报告,纳入绩效考核综合体系,并对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实行“一票否决”。2014年,根据国务院《质量工作考核办法》,泸州市在全省率先将质量绩效考核细化为20项定量指标、17项定性指标和2项一票否决指标,强化质量工作责任。
质量综合分析机制——泸州市长期坚持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在全省率先将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四大质量进行综合分析,由市质量强市办公室发布全市综合质量状况分析报告。质监、工商、食药、住建、环保等部门按季定期发布行业、领域专项分析报告,提出风险评估、预警、应急处理机制等建议,为党委政府工作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全市质量“总动员”
在质量强市建设中,全市各级各部门、各企业和广大群众积极动员,广泛参与,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泸州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农贸市场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泸州小蜜蜂家政服务公司是四川省首家家政服务业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企业;纳溪“酒镇·酒庄”项目获批为国家级白酒酒庄文化服务综合标准化项目,也是全国首个白酒文化标准化项目。泸州老窖公司已参与起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8个;泸州海普制盖公司、泸州市高金罐头食品有限公司均参与了国家标准起草工作。
扎实推进品牌战略。截至目前,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件、中华老字号3个,四川名牌65个、四川省著名商标52件、四川老字号7个,四川省政府质量管理奖企业2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个;国家优质工程奖2项、四川省天府杯工程奖6项、四川省优质结构工程奖18项;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是首批13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之一。
大力实施“质量升级”计划。出台了《关于实施企业“质量升级”计划 助推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以企业质量升级推动泸州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开展“一制度三基地”建设(首席质量官制度和质量管理孵化基地、实验室能力提升基地、中小学质量教育基地),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目前,全市已培育国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6家,“百亿园区”达6个。
质量工作“创新式”
泸州市将“创新驱动”作为推动质量发展的“金钥匙”,以创新应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实现新成效。
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建成投运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在筹建国家酒类包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泸州是西部地级市中唯一拥有2个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的城市。此外,全市还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国家级”计量检测中心1个、省级检验检测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
创新园区发展模式。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创新形成“四统一、一控制”(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诚信经营、统一品牌发展、统一质量首赔、全过程质量控制)、“三驾马车”运营(政府、建设开发公司、园区集团公司)的园区发展模式,在白酒行业内首个实现全产业链耦合式发展,以质量关键点要素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串联,达到了“让中国的白酒质量看得见”的目标。
创新质量安全监管。在建筑工程、公共汽车、长途汽车、重点电梯等领域建立动态监控系统,实行24小时智能监管。在全省率先将公交车输气装置和防爆燃装置纳入强制检测范围,并建成车载CNG气瓶电子监管物联网系统,正在建设电梯物联网信息监控系统。全市工业产品、食品、主要农产品抽查合格率均为96%以上,交通、水利、工程建设无重特大质量和施工安全事故,一次性验收合格率均为100%;自主研发的“泸州市预拌混泥土和砂浆质量动态监控系统”获住建部建设行业科技成果奖。
质量成果“全民享”
泸州市始终坚持把质量与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民生保障有机结合,让市民享受质量强市带来的普惠“红利”。
大力推行质量先行赔付机制。在科维商场、西南商贸城、酒业集中发展区等重要商品批发地和产品集中生产地,试点推行质量“先行赔付”机制,促进商家形成质量自律意识。以西南商贸城为例,其服装、建材、家具等7个行业共6800户商家,出资设立先行赔付基金3400万元,仅2013年调解成功24例,赔付金额2.6万元,有效维护了群众权益。
大幅提升行业质量服务水平。出台了《泸州市住宅电梯安全管理办法》、《泸州市住宅工程初装饰竣工验收办法》、《泸州市餐饮行业标准汇编》等文件,着力解决民众投诉较多,但法律存在空白的热点问题。在餐饮行业开展“三亮三比”(亮标准、亮服务、亮承诺,比技能、比素质、比贡献)活动,着力改善餐饮行业“散、乱、差”问题。积极探索物业服务标准化试点活动,以物业公司服务指标评比激励物业服务提升。
加快城市居住环境建设,居民“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逐步形成,群众生活更加便捷;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目前,城市绿地覆盖率35.1%,城市饮用水源达标率100%,2013年泸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8天,制定了《泸州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预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进一步增强。泸州市还成立了质量安全志愿服务支队,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质量宣传、监督以及信息搜集、诉求指导等服务,有效延伸和拓展了质量服务工作触角。
质量的提升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近年来,泸州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四川前列。2012年,全市GDP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13年实现1140.5亿元,总量居四川省第8位,增速居全省第3位;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603.5亿元,增速居四川省第1位。泸州正在逐步成为上江上游核心增长极。
风劲正是扬帆时。相信质量强市的创建,必将让泸州经济更有效益、民生更为幸福、文化更具品位、城市更富魅力、生态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