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请选择: 国标首页 | 标准动态 | 标准公告 | 标准&商品 | WTO/TBT | 质量认证 | 标准论坛 | BBS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ChinaGB标准频道 >> 热点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穷垃圾”实现清洁排放
作者:唐石成  本报记者  蒋维胜…    文章来源:中国质量报    点击数:617    更新时间:2014/10/23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穷垃圾”实现清洁排放


  重庆市自主研发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填补我国相关技术“零出口”空白

    “欧盟2000标准规定垃圾焚烧排放的有毒气体不超过每立方米0.1纳克,今天,我郑重宣布,我们的垃圾焚烧发电装备排放的有毒气体可达到每立方米不超过0.01纳克的标准!”近日,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朱新才在谈到清洁排放时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自主研发的垃圾焚烧发电设备在国际上的地位已实现大逆转,其价格比进口设备降低大约50%,且燃烧高效、排放清洁。

    记者获悉,由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三峰卡万塔创业有限公司联合进行的《大型机械炉排式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集成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了“2013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的技术发明一等奖。这些垃圾焚烧发电装备不仅适合我国国情,被广泛运用在各地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同时还出口到美国、德国、印度等国家,填补了我国垃圾焚烧技术“零出口”的空白。

    由于生活习惯等问题,我国的垃圾有着水分高、热值低、不分类等特点,被部分国家称为“穷垃圾”。10年来,我国垃圾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如何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

    “目前,重庆每天生产垃圾大约5000吨。”朱新才告诉记者,由于垃圾在填埋场中的分解时间为10~30年,垃圾填埋不仅占用土地,还会产生有毒气体和物质,这就迫切需要研究生活垃圾处理的新方式。

    从2003年开始,上海等一些城市开始引进美、德等国的垃圾焚烧发电技术,但进口设备不仅费用惊人,且需交纳巨额的技术转让费。而且外国的洋设备也并不适合中国的“穷垃圾”。由于垃圾成分和性质的不同,导致高价买回来的国外垃圾焚烧设备不能对国内垃圾很好地烘干、切割等处理,以至于不能充分燃烧和利用,达到最佳的效果。

    2004年,时任重庆科技学院副院长的朱新才开始组建团队从事垃圾焚烧研究;2006年,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庆科技学院、重庆三峰卡万塔环境产业有限公司正式联合组建了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

    从高价进口国外设备,到自主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我国生活垃圾特点的垃圾焚烧发电装备……这10年来的艰辛科研之路让朱新才记忆尤深。

    “攻关‘穷垃圾’,再臭也不怕。”朱新才说,在没有任何借鉴样品的情况下,他的团队只能自己摸索。除加大炉排的面积外,科研团队还在炉排上设计出成排错开的刀刃,当垃圾随着倾斜的炉排下滑时,刀刃便逆推进行搅拌和切割,以达到将垃圾粉碎的目的。这一步骤决定了垃圾在后面工序中的充分利用与燃烧。

    2007年,他的研发团队成功研发出机械炉排,不仅价格比国外低了一半左右,更为关键的是,其粉碎处理后的垃圾可以得到更充分高效的燃烧,这意味着他们生产出了真正适合我国的垃圾焚烧发电装备。

    在炉排这一关键设备取得突破性进展后,该团队又围绕相应的工艺和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

    “垃圾焚烧,最让居民担忧的是焚烧之后排放的气体。”朱新才说,除了高效燃烧,清洁排放也至关重要。如今,该团队焚烧之后排放的气体每立方米不超过0.01纳克,比欧盟2000标准整整扩大了10倍,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目前,朱新才及其团队已在广东、江苏、上海、重庆等地建立起垃圾焚烧发电厂37个,生产线80条,并在美国、德国、印度等国家建立了15条生产线,填补了垃圾焚烧技术“零出口”的空白。

文章录入:hguang8379    责任编辑:hguang8379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介绍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专题栏目
    · 闪联标准晋级国际标准  · 高清标准战升级
    · 中外标准对垒刀片服务器  · 文档格式标准之争
    · 手机电视的标准之争  · 数字电视
    · 中国的3G之路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