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骨头真的难啃。”虽然组建了20多个人的团队,每天分析几百甚至上千组数据,但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坦言,迄今仍然没有将三七这个云南特色农产品完全弄清楚。他在出席日前举行的云南省三七产业标准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暨2014三七论坛时表示,云南的三七产业要想真正成为支柱产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仍有几道门槛要迈过去。
现象:三七收购价格持续暴跌
就在三七这种名贵药材愈发受云南人追捧时,三七的市场收购价却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
昆明圣火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蓝磊的工作和三七密不可分。作为国内市场份额最大的血塞通胶囊的生产商,圣火药业产品会大量用到三七这种原料。“三七原料价格再度出现了大幅波动,我们的收购价已从此前高点时的960元/公斤大幅回落到了目前的200元/公斤左右,但相比2007年三七剪口也才60多元/公斤的低点也还有一定距离。”在谈到三七价格暴涨暴跌时,蓝磊如是说。
朱有勇分析,前些年三七价格高居不下,不少农户看到商机后一拥有而上种植三七,将三七的种植面积迅速地推高到70多万亩,“产量快速增加后,三七价格自然就逐步回落。”
原因:农药残留成“拦路虎”
其实,朱有勇和他的研究团队早些年通过调研后发现,三七产业发展屡屡受阻是因为有好些“拦路虎”。这几年,朱有勇和他的团队专门弄了一个种植规模50亩的科研基地,每天都在田地间忙碌着,希望能早日将这些“拦路虎”一一拿下。
“云南三七产业发展受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连作障碍。”朱有勇介绍,三七的成熟期较长,一般都需要3年时间,且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分泌出一些对自身成长有害的物质,“就如同将一个人关在一个两平方米不到的小房间里一两年,最后发现这个人被自己的排泄物毒死了”。因此,对普通农户而言三七连作的难度非常大,这也导致了产量波动较大。
朱有勇还坦言,目前三七产业面临最严峻的挑战还在于农药残留。“我们通过大量走访和研究发现,三七病虫害近百种,在种植过程中严重依赖化学农药。农残已成了产业最大的潜在杀手。”
建言:标准化种植才是出路
如何才能将这些拦路虎一一拿下,走出一条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呢?坐拥土壤和气候等先天优势的云南已有了自己的答案。
朱有勇介绍,目前在他和团队管理的科研基地里,已成功研发出了不打任何化学农药,通过标准化种植等方式有效防治三七病虫害的方法。“防虫的成功率已高达90%以上,且这一比例随着试验范围的扩大正逐年提高。防病的成功率也达到了70%左右,已远远超过了使用化学农药的比例。”朱有勇透露,目前云南农业大学正基于上述研究,在抓紧时间开发新的三七种苗和推广这些防病虫灾害的科学方法,农残这个产业最大的潜在“杀手”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真正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