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欧债危机及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的影响,我国轻纺出口企业普遍面临较大压力。在对轻工纺织品企业的退货调查分析过程中发现,这些出口企业在产业升级中,依然存在不少转型瓶颈。
贸易型企业退货情况普遍
依托地方区域优势,上海浦东辖区内出口轻工企业逐步由出口加工型企业转向贸易型企业。在退货企业调查中发现,大多企业仅负责接单和物流,货品全部发外加工或直接从供应商处采购组货。据了解2013年参与调查的轻工纺织类产品退货中,加工贸易型企业占了62.3%。
调查发现,贸易型企业的QC质检和代加工方的前期检验依旧存在质量管理疏漏。目前,贸易企业主要依据加工成本,将代加工工序发至各地加工厂,往往仅通过邮件、电话联系合作事宜,并不到工厂实地监督考察, 从而导致对工厂的质量跟踪缺失。由于部分低端廉价的加工厂,其环境设施和人员技术都跟不上生产要求,从而造成产品质量问题。
近年来,国外客户给出的产品订单价格较前几年并未上升,轻纺产品加工费基本与三年前持平。就当前不断上升的用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来看,成本压力由用工成本逐渐转向管理成本。再加上加工企业人员流动性增加,熟练工减少,必然导致部分代加工企业压缩管理成本,在“重量不重质”的密集型加工生产模式下,最终导致生产质量控制能力下降,产品品质下滑。
进料加工企业增加退货风险
浦东辖区内众多轻纺企业在贸易方式上,从以往的来料赚取加工费转型为以我方进料加工或一般贸易方式出口。这本是一个企业发挥地方资源整合优势、强化我国原材料和人工费竞争力、提升外贸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契机。然而,伴随着利润的提升,企业采购材料的退货风险也在不断上升。
从去年轻工产品的退货调查来看,原辅料质量问题导致的退货比例上浮。因布料褪色、成分不符合合同规定、染色纹路不匹配、针织布密度稀疏、色差等纯辅料质量原因占轻纺退货原因的61.5%。
部分企业转型后,生产规模、产品结构、盈利能力得以改善,但仅仅是获利上额外赚取差价,运营方式依然为出口加工性质的企业,整体的贸易弱势地位并没有因为企业的转型升级而改变,价格优势依然是我国出口轻纺企业一个重要的竞争力。然后,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这个优势正在逐步削弱。在同等条件下,柬埔寨、泰国、越南等低成本加工区,以更低廉的人力成本夺得更多国外客户资源,加大了我国服装出口企业国际订单PK战的压力。再加上近年来国内棉花、涤纶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在寻求低成本的原料供应方以及压低原辅料加工成本的过程中,出口轻纺原辅料的质量隐患日益凸显。
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发展
轻纺出口企业已意识到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即技术转型增强自身竞争力并非一劳永逸的办法。近年来随着轻纺出口贸易摩擦增多,国外的贸易保护措施层出不穷,仅依靠这一点无法改变轻纺类产品出口的严峻形势。
在退货现场调查的走访中,部分企业反映受技术性及认证性贸易保护措施的影响,我国出口企业拿不到部分国外客户的订单。而国外新兴市场产品要求也逐渐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看齐,企业的技术转型无法单纯的从自动化机器设备的运用中获利,与之并行的是更高的企业管理规范和创新生产技术所带来的国际竞争力。当然,对于本就利润有限的轻工企业来说,更高要求的管理要求和认证所需的市场准入都是不小的成本投入。
轻纺价值链上的利润分配通常是:设计占40%,营销50%,生产占10%。很明显,在这条价值链中,设计和营销处于价值链的高附属值环节,生产加工则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目前,我国大部分轻纺出口企业占据的是贴牌代加工的价值链低端市场。
如何突破轻纺出口企业的转型瓶颈,改善现存的退货状况,实现企业真正的转型升级值得思考。接下来应在加大研究国外政策和技术标准要求的同时,审视企业自身转型所存在的问题。而作为检验检疫部门,在转变监管方式的过程中,以退货调查为切入点,在管理和整顿两手并行的基础上,了解企业需求,发现企业的管理问题。要继续致力于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创建品牌,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进军价值链的上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转型升级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