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查询网:某年轻同事拍号3年未果,等不及就去买了电动车。几个月之后叫苦不迭,在单位还好,可以开到院子里,拉根线慢充。家里小区本来可以装充电桩的,小区物业不干,说影响安全,非要收什么管理费。结果也是飞一根线慢充。
小车续航号称200公里,到了冬天急剧缩水,除了单位、家、孩子幼儿园,其他地方都不敢去。大冬天不敢开暖风,电池少于30%就开始焦虑。出去吃饭的地下停车场,倒有壁挂式充电车位,插上9针直流头,“握手”信号灯也绿了,就是充不上电。太坑。
敢于吃螃蟹的人被夹到手,他身边勇于继续尝试的朋友恐怕会急剧减少。电动车消费迟迟无法放量,充电标准不兼容,眼看着有桩充不上电。企业充电协议各行其是,技术细节完备的、具备强制力的新国标,千呼万唤,总算在2015年底出台。
新国标,老套路
从发布的时间看,这是个“急匆匆”的国标。12月28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5项新修订的电动汽车充电国家标准,而实施的时间则定于3天之后的元旦。
如果是个全新的“国标”,那么发布节奏不符合惯例,因为没有足够的准备时间和缓冲期。其实不然,这些标准,特 别是GB/T20234为首的通讯协议标准,早在2013年就已
发布实施了。只不过当时是“推荐性”标准,不具备强制力,11月过审、12月底公布的则 是“完善性”标准。旧瓶旧酒,只不过贴了新标签——细化技术指标、增强兼容性、提高安全性,这是第一个实用型的充电国标,当然,也第一次具备了强制力。
国家标准委和工信部终于履行了“年内推出国标”的承诺,对几近失败的十二五计划,不失为迟来的安慰。
做个统一规定有什么难的?问题就在这里。
所谓充电标准,实际上是地盘之争。我们受“一流的企业卖标准”这句话蛊惑太深,此话固然不错,但如果据此做出脱离能力的扩张举动,恐怕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