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对于中国钢铁行业而言,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钢材出口一举突破1亿吨,全年钢材累计出口1.124亿吨,同比增幅为19.9%,占全球钢材贸易量的25%左右。就钢材的出口分布情况来看,由于欧美的二次工业化和反倾销增多,中国对欧美国家和地区的钢材出口总量有所下降,亚洲地区,特别是韩国、东南亚和中东地区依然是中国钢材出口的主要流向地区。其中,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钢材消费需求增长强劲,未来仍将是中国钢材出口的主要集散地。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东南亚国家从中国进口的钢材占当地钢材进口总量的48%,虽然2015年的最新数据并未公布,但显然这个数据仍在增长中。估计中国钢材2015年出口量的三成以上都流入东南亚市场。由此可见,未来,东南亚很有可能成为中国钢材出口新的增长极。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理由如下:
其一,钢材需求量增幅明显,市场潜力巨大。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2015年,东南亚地区的钢铁需求量以每年9.6%的增速急剧增长。截至2015年底,东南亚地区的钢铁表观需求量已经达到6590万吨。有预测称,到2018年,钢材表观消费量将突破8000万吨。要知道,由于经济的不景气,全球的粗钢产量和钢铁需求是在走下坡路的。相关统计预测,2015年,全球钢材需求量降至15.13亿吨,同比下降1.7%。东南亚地区钢材需求量的逆势上扬,表明该地区未来钢材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15年底,越南人均钢材消费量仅为97公斤,印尼人均钢材消费量为30公斤,菲律宾人均钢材消费量为38公斤。这些国家均属于人均钢材消费较低的国家。后期,随着当地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这些地区的钢材消费增长潜力巨大。另外,从地缘优势方面来考虑,东南亚地区自然会成为未来中国钢铁企业进行钢铁产能国际合作、钢材出口的主攻方向。
其二,工业基础薄弱,钢材自给能力差。
与巨大的钢材需求相对应的是,东南亚地区国家普遍工业基础较差,自身的钢材生产能力很难满足其下游的需求。据了解,东盟各国炼铁产能普遍不足,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仅有的两个可以生产直接还原铁/热压铁的国家,该地区炼钢产能远远低于热轧产能,因而,钢坯等相关资源长期依靠进口。以越南为例,目前当地高炉钢厂仅有100万吨左右的产能,且没有大型的热连轧设备,主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其生产所需。
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出于发展经济的考虑,近年来,东南亚地区各国基础建设进入集中建设阶段,这带来了长材等方面的巨大需求。而中国作为东南亚地区各国主要的钢材进口国,当地钢材需求缺口的不断扩大,显然有利于中国钢材的出口。
其三,钢坯、方钢等半成品更受欢迎。
据了解,东南亚地区钢材进口结构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高端产品稀缺,另一方面对半成品钢材进口几乎不设防。近些年来,随着东南亚地区钢铁产能的不断增长,出于保护当地钢铁企业的需要,东南亚各国对于成材的进口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限制。举例来讲,菲律宾对于进口的长材征收7%的关税,却只对方坯征收0~3%的关税。据统计,东南亚地区每年方坯的进口量在100万吨以上,对于中国钢铁企业而言,这同样是一笔可观的钢材需求。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欧美市场需求由于种种原因开始萎缩的情况下,后期东南亚市场将成为中国钢铁企业钢材出口新的需求增长极。但是需要提醒的是,不仅仅是中国钢企看上了这块需求红利,日韩钢企同样也在垂涎这块“肥肉”。加之当前日韩钢企已经在东南亚地区高端钢材市场确立了竞争优势,短期内中国钢企很难与之抗衡。因此,对于中国钢企而言,东南亚市场尽管美好,但同时也暗礁不断。
另外,尽管中国的长材,特别是螺线等建材以质优价廉深受东南亚地区终端需求客户的青睐,但是,由于近些年当地钢铁产能扩张,出于保护当地企业的需要,针对钢材进口的反倾销调查和贸易摩擦也开始多了起来。因此,后期如何规避这种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同样是值得中国钢企考虑的问题。
内需强劲加上目前各国经济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来以越南、印尼等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钢铁需求量将延续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樱桃好吃树难栽,对于中国钢企而言,要想将东南亚市场变成自己出口新的增长极,一方面要调整出口结构,从单一的低端产品出口转变为出口多元化以规避贸易摩擦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尝试产能合作的方式,到当地去建厂,利用自身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提早布局东南亚市场。只有这样,中国钢企才能在全球钢材需求持续衰退的大背景下依然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顺利度过眼前产能过剩带来的行业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