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的推进,山西太原市在以往标准化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全力推进改革发展,明确要求完善标准化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重点完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的地方标准体系建设。以“标准化+”为抓手,积极推动“标准化+”行动计划,以标准化驱动创新发展,驱动经济提质增效。
在日前召开的山西省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太原市副市长王爱琴对中国质量报记者表示,“十二五”期间,太原市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标准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进一步凸显。2010年,太原市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创建活动,创建周期为3年。通过3年的努力,太原市的资源重复利用率明显提高,单位GDP能耗明显下降,废物排放明显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二是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累计起草了《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车用燃料甲醇》等30项国家标准,《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山西省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导则》《太原市绿色建筑》等50余项省级地方标准,特别是太原市起草制定的《太原绿色转型标准体系》在国内尚属首创。该体系充分运用标准化的优化、简化、系统化、统一化和协调原理,在公共管理、工程技术、农业、服务业等方面,对太原市绿色转型目标进行分解、量化和优化,并为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推动绿色转型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标准化基础能力进一步提升。建立标准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标准化管理、技术、技能、营销队伍建设。联合国家、省、市多个标准化组织机构,广泛开展了面向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标准化管理和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各类人员1000余人次,初步建成一支既懂专业又懂标准,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兼备的标准化工作队伍。同时,市、县两级共同建立专业齐全、分类明确的标准化人才资源库。截至目前,全市标准化方面的专家人数已达100余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类标准前所未有地在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得到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成为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面对标准化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今年3月19日,太原市政府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出台的系列文件精神基础上,编制印发了太原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意见紧紧围绕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改革创新为主线,对标准化工作的机制建设、队伍建设、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均作出了具体安排。
在创新标准化工作机制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质监、发改、科技、财政、民政等43个工作部门为成员的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完善政府总牵头、企业负主责、社会广泛参与、监管部门承担监管责任的标准化工作运行机制。
在标准化改革措施落实方面,按照地方标准集中复审的要求,对全市相关单位提出或起草的现行有效的43项地方标准进行统计甄别、清理整合,分类提出“保留、修订、废止”的意见,重点解决现有推荐性标准存在的交叉、矛盾和滞后老化等突出问题,为推动全市推荐性地方标准向政府职能范围内的公益类标准过渡奠定基础。
据悉,太原市下一步将着力实施“标准化+”战略行动,通过探索实施“标准化+现代农业”,建立覆盖产地环境、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和服务标准体系;通过开展“标准化+公共服务”,促进公共服务普惠、均等和可持续;通过实施“标准化+先进制造”,增强“太原制造”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组织,自主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探索建立团体标准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
王爱琴表示,太原将通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高效的工作,力争到2020年,使“太原标准”的影响力和贡献力大幅提升,基本达到市场规范有标可循,公共利益有标可保,创新驱动有标引领,转型升级有标支撑,为实现太原市“两个走在前列”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