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污水处理站就是一个乡村湿地公园
北京市出台地方标准《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工程技术规范》将于4月1日施行
本报讯:农村生活用的废水,经过苇床污水净化系统处理以后,在芦苇田旁边的小池子里流出来的已经是洁净的生活用水了。这是日前中国质量报记者在京郊平谷区西柏店村见到的一幕,而且随着北京市地方标准《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技术规范》(DB11/T 1376-2016)的正式出炉,这样的农村污水处理技术有望在首都得到推广应用。
据悉,利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生活污水一直在欧美国家广泛应用。北京地区引入人工湿地技术已经历20多年的探索,但是由于技术来源多头,行业内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工程质量参差不齐。为了规范行业健康发展,北京市水务局2014年立项,组织开展《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技术规范》的编写工作。历经两年多,该标准近日由北京市质监局正式批准发布,将于2017年4月1日正式施行。
据标准起草项目组的专家介绍,该项技术已经在北京市完成了65个示范项目。在标准的编制过程中,通过对多个项目施工过程和运行状况进行跟踪研究,并到欧美等国家进行实地调研,广泛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经验。该标准由北京森淼天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的多位专家作为课题组成员,并吸收了丹麦、德国、美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课题攻关。
由于北京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农村污水的特点与欧美国家存在较大差异。为此,课题组先后多次到欧美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对在北京地区已建成的项目进行跟踪研究,攻克了冬季运行、管道堵塞等技术难题。《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技术规范》的发布,标志着利用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处理的技术在北京市已经成熟,可以进入大规模推广阶段,填补了北京地区利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标准空白,将有利于该项技术在北京地区的有序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农村污水设施在10年中取得了飞速发展,目前该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已有1000余处,但是,部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处于“晒太阳”状态。目前,北京市正在实施第二个农村治污3年行动方案,计划解决760个村庄的污水收集、处理问题,截至目前,已经完成230个村庄的治污工作,顺利完成2016年工作任务。按照计划,2017年将解决300个左右村庄的污水收集、处理问题。
据了解,污水处理行业是高能耗行业,而利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污水时还可以大大降低能耗。根据新的地方标准要求,处理1立方米污水能耗控制在0.2千瓦时电以内,甚至在具备地势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建成零能耗的污水处理站。根据测算,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湿地在处理污水的同时,可以产生大量的生物质,湿地产生的能量是湿地建设和处理污水消耗能量的7倍。
同时,根据新标准建设的人工湿地可以每天多次调整水位,让湿地呼吸起来,将空气中的污染物富集在湿地的填料中。湿地中种植的挺水植物具有一定的固碳功能。据测算,每年每公顷湿地可释放氧气10吨,吸收二氧化碳13.3吨。按北京市郊区300万常住人口、300万流动人口计算,总计可建成湿地面积606公顷,每年可释放氧气6060吨,吸收二氧化碳7879吨。
另外,“有钱建设,无钱运行”是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面临的通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运行的费用通常在3元/立方米,一个村庄通常无法一年拿出几万元处理污水。而采用人工湿地技术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系统,通常一个村庄一年的运行费用仅需几千元,村庄自己就能负担的起。
根据人工湿地系统建设技术规范要求,北京地区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将优先采用可降解材料。人工湿地建设的过程中采用的抗渗材料、填料等在工程寿命周期结束后均可以二次使用。同时,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处理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制剂不会因为施工等原因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利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污水处理还可以为乡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将此项技术界定为景观化处理系统,受到了村民的普遍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