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企业取得进入国际市场“通行证”
——安徽合肥检验检疫局力促杂交稻种出口纪实
近日,应质检总局邀请,印尼农业部检疫署预检团对合肥出口印尼的杂交水稻种子进行了装运前预检验工作。经预检合格的2264吨水稻种子即将输往印尼。至此,合肥杂交稻种已批量出口到巴基斯坦、菲律宾、孟加拉等多个国家,海外市场不断扩大。
我国是水稻生产大国,总产量和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二位,无论是育种理论、育种技术还是栽培技术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稻种的市场化程度也处于领先地位。去年1-11月,合肥出口杂交稻种已达124批、重6442吨,货值2039万美元、同比增长20%,占全国出口稻种份额的三分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杂交水稻种子出口潜力巨大。根据国际种子贸易联盟(ISF)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球种子商业贸易额高达500亿美元,而且随着发展中国家种子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市场总值会不断增大。近年来,合肥部分种子企业认识到国际杂交水稻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纷纷瞄准国际市场,着力拓宽经验范围。但由于许多国家从自身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出发,制定了严格的贸易保护措施特别是植物检疫措施,使杂交稻种出口难度加大。为此,安徽合肥检验检疫局多措并举,帮助企业积极应对。
严守底线 推行注册登记管理
为保证出口杂交水稻种子的检疫质量,合肥局把牢入口关,对杂交稻种出口企业实行注册登记管理。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对种植基地、包装加工厂作出明确要求。要求企业建立一套“种植可追溯、加工可存储、产品可召回”的质量管理体系,促使企业落实防疫和质量安全措施,提高生产工艺水平,进而在源头上消除有害生物,确保产品质量,降低出口风险。在合肥局的积极帮助和指导下,目前,安徽省已有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获得了出口杂交稻种注册登记资质,取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为把好出口杂交稻种质量源头关,合肥局要求所有出口杂交稻种来自备案基地。种植基地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建立种植档案,对种子来源流向、种植收获时间,有害生物监测防治措施等日常管理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同时还要配备专职植保员,负责基地有害生物监测、报告、防治等工作,定期开展检查和监督,对产品中可能携带的病虫害做到心中有数。
聚力创新 提高科学监管水平
合肥出口杂交稻种质量总体较好,近年来从未出现退货索赔现象。但由于种子本身的产品特性,极易生虫带菌,传播有害生物,所以其检疫风险极大,出口前若不进行除害处理,其生虫带菌的可能性几乎是100%。同时,各国以预防检疫性病虫害、保护本国农业安全为由的贸易保护措施也层出不穷,出口杂交稻种因检疫要求被国外加以限制的风险不断增大。
合肥局结合工作实际,根据稻种出口国别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差异,以问题为导向进行风险分析,转变出境稻种监管模式,改变传统批批检验检疫方式为抽批检验和抽样送检方式。在现场检验时,重点关注产品携带土壤、杂草籽、黑粉病粒、稻曲病粒等情况。同时,按照ISTA标准对每年新入库杂交稻种抽取混合样送实验室,对可能携带的检疫性有害生物进行检测,在严格把控检疫风险的同时提高企业出口通关速度,既保证了质量安全又便利了出口。
主动服务 力促合肥稻种出口
2016年4月7日,印尼农业部检疫署预检团应质检总局邀请来皖,对安徽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口该国的800吨杂交稻种进行预检。这是该公司出口的杂交稻种首次由国外预检人员实施装运前检验。合肥局在安徽检验检疫局的指导下,积极做好水稻病虫害的调查和检验检疫前期准备,并配合企业搞好对外谈判。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印度尼西亚水稻的病虫害发生情况,积极为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扩大出口想对策、出主意,确保合肥杂交水稻种子顺利出口印度尼西亚。
合肥局积极收集整理国内外检验检疫要求和风险预警信息,针对国别确定有害生物名单进行风险评估,明确检验检疫对象,指导企业对稻种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有效地降低了疫情传播风险,保证了货物在国外顺利通关。
正是在合肥局的“把关、服务、监管”三管齐下的措施下,合肥杂交稻种的出口量已经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小小的稻种不仅发展为合肥的特色产业,也拓宽合肥甚至安徽的种业与国际交流的空间,安徽种业的知名度已经享誉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