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栽培技术缺乏具体标准、农民粗放式生产经营的状态尚未改变,“质”难以保证。应该把农产品质量问题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基础、抓源头,尽快建立相关标准体系,做到关口前移、源头把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保障食品安全,核心问题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重要路径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纲举才能目张”,要抓住农业标准化这个“纲”,实施好标准化战略。
目前,我国粮食需求转变,由主要满足“量”转向更加注重满足“质”。而农作物栽培技术缺乏具体标准、农民粗放式生产经营的状态尚未改变,“质”难以保证。最近,我们组织政协委员进行深入调研后认为,应该把农产品质量问题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基础、抓源头,尽快建立相关标准体系,做到关口前移、源头把控。
制定农作物栽培技术标准是保证粮食质量安全的前提、源头。种子标准是基础中的基础。要对种子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出一个全面的、具体的、严格的标准。
土壤标准是农业标准化的基础,要在化肥、化学农药、化学除草剂等投入品使用、土壤酸碱度以及深松整地等方面,做出更具体、更严格的规范,加快解决土壤板结、化学投入品残留超标等问题。近几年,黑龙江省深入推进农业“三减”行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农业绿色化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粮食产量不减、农产品得到市场青睐、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水利灌溉标准是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方面。要制定灌溉水选择、使用标准,避免因地表水污染、江河水重金属污染物超标等问题导致的灌溉恶性循环。此外,还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让农民清楚知道有哪些标准,标准是什么,按标准生产有什么好处,不按标准生产有什么不良后果,以此引导和规范农作物栽培行为。
现在“绿色食品”等概念满天飞。要规范绿色食品概念,制定好粮食质量标准,科学、清晰界定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体系”,既回应社会各方面对食品安全的关切,体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健康的高度负责;同时倒逼农民按标准生产,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价值链,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好标准贵在严落实。立法机关要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建立健全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出台粮食质量监管条例,并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来执行,让政府部门监管有法可依,让农民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有效遏制利益驱动下的“任性”行为,让全国人民放心吃粮。
——黑龙江哈尔滨市政协主席姜国文日前调研食品安全问题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