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你我都离不开纸币,但今后可要注意了,有一些纸币可能将会“不宜流通”,最好交银行回收。记者4日从扬州市人行货币金银科获悉,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了《不宜流通人民币纸币》行业标准,标准采用系统、量化方式,首次明确了不宜流通人民币概念,近期市人行正组织各家银行开展培训,扬州市将加强“不宜流通人民币”的回收工作。
残缺货币有了新标准
12类人民币列入不宜流通
据了解,此次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不宜流通人民币纸币》行业标准,首次采用系统、量化方式,明确规定了不宜流通人民币概念,明确了缺失、污迹等12种人民币“不宜流通”的情况,界定了各类残损人民币特征,将对提高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管理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之前曾有一个《不宜流通人民币挑剔标准》,规定了不宜流通的五类情况,但总体还是比较笼统,很多时候还是靠银行自己把握,但这次新标准细化了很多,各种情况都可以量化,操作性较高。”市区一家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介绍,新标准与现行标准主要有6点区别:一是明确了不宜流通人民币的概念;二是详细界定了各类残损人民币特征;三是统一了不宜流通人民币纸币污旧度的判别标准;四是区分了纸币票面印刷区和非印刷区域标准;五是新增了不宜流通人民币纸币脱墨标准;六是对现行标准中界定不够清晰、容易引起歧义的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
不宜流通有细化标准
拼接超两处以上不能流通
哪些人民币将“不宜流通”呢?根据新标准,包括了脏污、污渍、脱墨、缺失、粘贴、撕裂、拼接、变形、涂写、皱折、绵软、炭化等12类情况。每一类情况,又有很具体的量化规定。
比如以常见的“缺失”为例,就规定了三种缺失情况不宜流通:不含四个角及安全线的缺失,单处缺失面积大于10平方毫米的,或多处缺失大于12平方毫米的;含四个角的缺失,单个角缺失超20平方毫米的,或多角缺失累计大于30平方毫米的;票面安全线缺失10平方毫米以上的。
比如“粘贴”。根据标准,单处粘贴物面积超过100平方毫米的,或者多处粘贴物超过80平方毫米的,都属于不宜流通范围。根据“拼接”的规定,一张纸币损坏,两个部分以上通过粘贴的方式复原的,不宜流通。“撕裂”则规定了一处撕裂长度大于10毫米,多处撕裂,最短大于3毫米,累计达到9毫米的,都属于不宜流通范围。
手中有此类纸币咋办?
市民可拿到银行网点兑换
现实生活中,市民对于被老鼠咬了一块,或者不小心烧了一块的纸币,往往都是“自认倒霉”。市民手中有“不宜流通”的纸币,应该怎么办呢?市人行货币金银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情况下,市民最好拿到银行去兑换,各银行网点都具有兑换残损人民币的义务。市人行近期也正对各家银行进行培训,增强银行工作人员识别不宜流通人民币的能力,加强对这类纸币的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