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某综合商场售卖的扫地机器人。 吴昊 摄北京市某综合商场售卖的扫地机器人。 吴昊 摄
智能扫地机器人标准模糊
“由于扫地机器人在近几年才快速发展,国家标准、IEC标准和其他相关标准制定部门对这类产品十分重视,正努力对该产品的各类标准进行跟进和完善”
“充电数小时,工作几十分钟。”
听上去好像有点夸张,但在扫地机器人行业里,这却是事实。
近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上海消保委)对在上海市流通领域销售的27款智能扫地机器人开展了比较试验,具体品牌包括iRobot、科沃斯、戴森、松下、飞利浦等,价格在1088元至7999元不等,基本涵盖市场主流品牌及型号。结果显示,这些扫地机器人充电时间长短和清扫效率高低等参数参差不齐。
法治周末记者在走访北京市多家电器商行后发现,线下大部分扫地机器人都存在充电数小时却只能工作几十分钟的问题,且充电时长不一,有的要充4至5小时左右,有的要充8至12小时左右。
那么,扫地机器人在充电能力、清洁能力、规划能力、灵活行走等方面,究竟是否存在标准?
使用哪一类电池还缺标准
以科沃斯的地宝800-EG为例,某商场销售人员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这款机型厂家称充电时长为12小时,但一般是指首次充电时长,日常使用需充电8小时,不过只能工作30至40分钟。
但法治周末记者发现,除上述机型以外,科沃斯、飞科等国内外品牌还存在仅需充电3至4个小时的扫地机器人机型。
“国家对于扫地机器人等家用电器所用的电池是有相关要求和标准的,但扫地机器人究竟要使用哪种电池,暂时没有国家或行业标准明确规定。”参与上海消保委关于扫地机器人测试的苏州绿创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IEC注册专家熊开胜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道。
原来,如今市面上的智能扫地机器人一般使用两种电池:一种是镍氢电池,一种是锂电池。这两种电池在应用上存在较大差异。
据熊开胜介绍,为了降低成本,一些低端智能扫地机器人用镍氢电池作为动力,充电时间为6至12小时,使用时长为30至200分钟,这类产品的清洁能力很差,差不多就是一个玩具。而市场上一些知名老品牌高端机,基本上都使用锂电池,充电时间为3至4小时,可以使用40至120分钟,清洁能力也不错。
“锂电池的最大优点是能量密度高,可以大电流放电,循环充电寿命高达500至2000次以上,例如常用的18650锂电池,一般用于马达类或相机类产品。但其最大缺点就是安全性比较低,过度充电、过度放电、短路或温度过高等都有可能引起爆炸,因此这类锂电池的保护尤为重要,正常需3至4重保护,而有的企业为了省钱,只做1至2重保护,存在安全隐患。”熊开胜称,“镍氢电池的最大优势是安全性高,不需要保护电路,价格便宜。但存在能量密度低、动力不足等缺点,且充电寿命仅有100至500次。”
未来新标准将涉及单次充电有效清洁面积
实际上,熊开胜表示,虽然扫地机器人应使用哪种电池还缺少标准要求,但可以通过规范单次充电最大运行时间、单次充电有效清洁面积、清洁能力和覆盖率(规划路径)等相关指标来约束。
据他透露,在上述指标中,关于扫地机器人的清洁能力和覆盖率,早有相关行业标准(QB/T4833-2015)。
该标准要求,扫地机器人硬地板除尘能力合格率要达到70%,边角除尘能力合格率要求达到55%,覆盖率合格率要达到60%。
“该标准起草于2012年,彼时扫地机器人行业处于萌芽期,且该标准也不具备强制性。”熊开胜说道,“但近几年扫地机器人蓬勃发展,旧标准似乎有些脱轨。”
不过,在此次上海消保委的实验中,有部分机型甚至不符合旧标准。
熊开胜介绍,若按旧标准要求,在此次参测的27款扫地机器人中,符合旧标准中硬地板除尘能力合格率的机型占比74%;符合旧标准中边角除尘能力合格率的机型占比60%;符合旧标准中覆盖率合格率的机型占比74%,并非全部机型达标。
而对于单次充电最大运行时间和单次充电有效清洁面积等指标,熊开胜称,将会在新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会涉及到,且现阶段新标准的测试方法和数据采集已基本完成。
除了上述标准以外,记者还注意到,有消费者反映一些具备自己回“家”充电功能的扫地机器人总是“找不到家”或半路罢工。
“扫地机器人在设计的时候,都会考虑到这个功能。但是房间一大,有些机器人就不灵光了,要么失去方向罢工,要么没有电了找不到回家的路。”熊开胜透露,这个问题,IEC标准工作组已经注意到了,现在在抓紧完善现有标准方法考核方案。
智能扫地机器人还不够智能
而对于消费者普遍关心的扫地效果,法治周末记者调查发现,不同机型的清扫路径规划能力也参差不齐。
安徽卫视《最佳选择》节目曾将四款价位在1300元至3000元不等的智能扫地机器人进行了路径规划比较试验。结果显示,一台售价1500元的国产机器人路径规划井然有序,而其他3款机型包括一款进口机型的路径规划的清扫效率则低于该机型,甚至出现“乱撞”清扫。
熊开胜解释道,扫地机器人的规划能力,与算法有关,扫地机器人公司的发展定位和开发人员的选择,决定了对产品的理解能力不同,设计和制造出来的产品也千差万别。
“智能扫地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高低,恰恰取决于对路径的规划能力上,能否实现全覆盖清扫?能否实现理想的清扫效果?正是智能化要解决的重点。”家电产业观察家刘步尘表示,“目前扫地机器人技术还不够成熟,需要各方进一步改进、提高,要确保规划路径实现全覆盖,并且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出现破坏物品等情况。”
而刘步尘提及的“智能”问题,也正是扫地机器人被消费者吐槽的痛点。
在法治周末记者的随机采访中,有不少消费者反映,扫地机器人经常会向主人求救,如卡在桌子、床底等地方,甚至会撞倒家中陈设。
上海消保委的试验表明,由于机器人的使用环境较为复杂,机器人往往被要求在面对有高低落差和障碍物时要能及时反应。但在防跌落测试中有四台机器卡死,一台被卡在8mm门槛处,能通过的最窄通道在325mm至430mm之间、最低通道在75mm至125mm之间。
熊开胜表示,机器人经常卡住的问题比较普遍。
“由于扫地机器人在近几年才快速发展,国家标准、IEC标准和其他相关标准制定部门对这类产品十分重视,正努力对该产品的各类标准进行跟进和完善,以引导消费和指引产品开发方向。”熊开胜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