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俊禄 王浡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德令哈,蒙古语意为“金色世界”,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南道重要驿站,也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
从钱塘江畔到苍茫戈壁,2500多公里空间跨度,3000米海拔落差,杭州市与德令哈市因对口支援而紧紧相连。
如今,两地对口支援已经迈入了第15个年头。15年来,5批238名援青干部奔赴德令哈,从最初“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协作,再到现在“互嵌式”发展,两地走出一条合作共赢之路。
一批批人才进驻“金色世界”
如果说直接的经济援助属于“输血”,那么对发展基础薄弱、人才匮乏的青海来说,更需吸引人才进行“造血”。
随着杭州市与德令哈市的对口支援工作持续深化,两地协作也从最初简单的资金援助和推广帮扶,发展到了人才方面的智力援建。
2020年7月,浙江援青对口支援的干部联络服务站在杭州正式成立,成为海西与浙江交流联系,协同发展的信息“交换站”。
2022年开始,杭州支援德令哈推进智慧教育体系建设,“远程授课”让柴达木盆地的学生也能“坐在”浙江教师们的课堂上。
2023年,浙青两地合作收获满满,医疗、科技、教育、智库等领域的一系列成果为未来新一轮浙青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2024年6月20日,以“千里连藤蔓·共结金地瓜”为主题的2024杭州-德令哈产业协作大会暨产业协作党建联建平台成立仪式在杭举行,对口支援力度再迈新台阶。
青海省海西州委副书记、浙江援青指挥部指挥长詹茂伟表示,接下来,浙江援青工作将重点推进围绕医疗教育交流学习的“5个100”工程,通过柔性帮扶和小组团帮扶为海西医疗教育助力。
浙青协同助力特色产业发展
消费,是串联起浙青两地对口支援的强力桥梁。为了让柴达木的农产品走出去,浙江援青指挥部制定了消费帮扶六条办法。
在浙青两地的努力下,2023年,海西农畜产品在浙江省农博会上实现销售额106万元、订单额600余万元。浙江千余家电商购物平台和线下实体店全年销售青海特色农牧产品达3.3亿元。柴达木的特色农产品跨越山海,走上了浙江人民的餐桌。
消费不仅给浙江人民带来了海西优质的农产品,也带动了海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海西,浙江援青与本地干部一起,围绕枸杞、牦牛、大棚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等德令哈市的支柱农牧产业,优选、精选一批带动性强、特色优势明显的农牧业产业化项目,开展养殖推广工作。
目前,援青指挥部已累计发放农牧业产业化援助资金2765余万元,实施产业帮扶项目84个。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提前布局。浙青干部抓住青海“四地”建设机遇,吸引东部地区有实力的企业来到柴达木盆地,布局清洁能源、盐湖化工、装备制造等先进生产领域,诞生出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小巨人”企业。
年过40的金红祥是一个地道的浙江人,2011年3月,金红祥来到柴达木盆地,依托海西丰富的风光资源,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扎根青海十多年,金红祥将原来的小企业发展成“小巨人”。如今他还有新的计划:“我们现在的目标是争取打通产业链,为青海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尽一份力。”
像金红祥一样扎根青海的企业家还有很多,他们将浙江先进的管理经验带到柴达木,依托海西资源优势,开拓出新的产业赛道。目前,浙商在海西注册企业达418家,实际完成投资390亿元,年销售额超300亿元。
探索“互嵌式”对口新模式
相隔2500多公里的杭州市与德令哈市因对口支援而结缘。对口支援初期,浙青两地间没有直飞的航班,单程就要花费近2天时间。在浙江干部努力下,2023年6月,由浙江长龙航空执飞的“杭州-西宁-德令哈”的航班正式开通,杭州至德令哈两地单程时间缩短至5个小时。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这次航班的开通,不仅解决了制约德令哈市与外界商旅往来、文旅交融的交通瓶颈,更为两地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现在每一趟航班基本都是满的。”德令哈市援青副市长吴琳说,“我们将以航线开通为契机,加大海西特色文旅宣传力度,以长三角自驾游客户为目标人群,让更多东部地区的游客来到德令哈,爱上柴达木。”
在两地干部的不断努力下,两地各类文旅推介会接二连三,让海西成为长三角地区游客出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2023年全年,来海西景点旅游的浙江游客达110万人次。
杭州对口支援德令哈的过程,也是两地携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探索。德令哈市委书记眭晓波表示,“希望借助浙江产业优势,发挥好海西资源优势,共谋发展、合作共赢。”
经过浙青两地干部15年来的不断奋战,戈壁深处的德令哈面貌日新,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在广袤高原绵延开来,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正在碰撞出全新火花。(参与采写:叶欢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