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值农产品上市旺季,也是农产品贸易活跃的时节。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日趋回暖,国外订单也逐渐多了起来。农产品贸易企业要抓住时机,从细节抓起,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为稳外需、扩内需多做贡献。
但笔者也注意到,在农产品贸易中,农产品内在质量过硬但包装跟不上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说包装跟不上,不仅指包装材料、包装方式等不够“标准”、不够科学,也包括农产品包装上的外文“简历”不够准确。因为文化背景差异,外文翻译失当而影响农产品贸易的例子屡见不鲜。
杭州西湖藕粉是著名的滋补品,历史上多作“贡粉”之用,但在国际市场上却屡屡受挫。原因何在?后来分析得知,当时的翻译人员对照英汉词典,机械地将“藕粉”英译为“LotusRootStarch”,并以此向外国客商作广告宣传。在汉语中,“粉”意为“细小的末”;但在英文中,“starch”一词还暗示藕粉是一种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吃多了会让人发胖。这自然让国外消费者避之唯恐不及,更不用说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了。
笔者曾在某品牌的红茶外包装上,看到生产商将“红茶”二字翻译为“RedTea”,意为“红色的茶”,其实大错特错。因为在西方国家,“红茶”指的是“BlackTea”,意为“黑色的茶”。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因在于,西方人多注重茶叶的颜色,而中国人多注重茶水的颜色,故外国人称其为“黑茶”,而中国人则称其为“红茶”。
在农产品和日用品品牌中,都有以“玉兔”作商标者。但当初厂家将其英译为“JadeRabbit”,意为“玉石做的兔子”,显失文化内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玉兔”特指月亮上陪伴嫦娥的神兔,因此,将其翻译为“MoonRabbit”,意为“月宫之兔”,则更具浪漫神韵和文化气息。
农产品包装上的文字,既是农产品的“脸面”,也是农产品的“简历”,所有信息都需要在包装上简练而充分地表达体现。因此,出口农产品包装上的译文一定要准确、生动,在不断提高语言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深化对农产品出口目的国文化底蕴的理解和把握,让我国的优势农产品更多更快地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