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8月26日《广州日报》报道,身高要求1.65米以上,样貌要姣好,举止要温柔;学历都在大学以上,最少掌握一门外语,有的还懂多国语言;要化妆,在迎接外宾时要使用国际礼语;集训时一天要练队操7个小时,与男队员无异。她们不是民航空姐、不是选美参赛选手、更加不是亚运礼仪小姐,她们是谁?她们就是在前日成立的广州城管女子特勤大队的队员们。 据了解,女子特勤大队的队员都是从全市城管系统抽调而来的,她们主要通过教育劝导的方式宣传法律法规,通过柔性执法的方式纠正违法行为,通过微笑服务的方式传播亚运信息。按照有关部门的说法,成立这支城管女子特勤大队,是旨在通过女性特有的耐心、细心和善于沟通的特点,以良好的形象、靓丽的风采展示花城的秀气、羊城的和气、广州的大气,服务好亚运,服务好市民。显而易见,这些改变都是专门针对亚运期间的,因为在这期间,会有大量的外国人来到广州,而以往那种粗暴的执法方式不仅对广州城管的形象来说是负面的,也会让外国人对广州乃至对中国也会留下负面的印象。
国人讲究待客之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本无可厚非。可是,这种为了给外国人留下好印象而内外有别的执法方式让整天被城管粗暴对待的中国小贩们情何以堪呐?这与100多年前“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有本质上的区别吗?编者以为,执法者通过区别化对待,实际上有歧视之嫌。有外国人在场或对外国人执法时就“柔性”,没有外国人在场时对街头小贩就掀摊、砸货甚至把人打得头破血流——透过这种一时一地的“柔性执法”,我们看到的不是执法的“人性化”,而是差别化执法给人带来的恐惧。
国家标准频道认为,城管执法时时而温柔有加,时而拳脚相向绝非正常现象。执法的公平性和严肃性体现在: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执法的对象是什么样的身份,无论执法时有何人在场,执法者都应该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同样的方式方法,一视同仁地对待执法对象。执法方式能够因人而异、随意“拿捏”,说明执法者在执法时有太大的可操作空间这既给了执法者通过权力寻租以很大空间,也给执法者通过变换执法方式侵害执法相对人的权益留下了可能性。既然“柔性”执法并非不能实现,那么,平明难觅“柔性”就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那么,在各地城管中普遍存在的粗暴执法就绝非个别现象,而是一些部门的执法理念出现了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