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报道,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近日开始为期40天的局部封闭维修。这已是这座投资11亿元的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10年间的第24次维修。白沙洲大桥是武汉长江第三桥,与1958年建成的万里长江第一桥相距数公里,长江一桥50年才大修过一次。
武汉长江第三桥白沙洲长江大桥,投资11亿元建成通车后10年间大修24次,平均不到1年要维修两次。此桥最近一次大修是去年7月到9月间,桥面采用了美国进口新材料,耗资逾亿元,有关方面信誓旦旦“至少要管6年”,可通行不到3个月就再次维修,不得不再次封闭大修。维修方的解释是,为了赶工期,施工用的是“土办法”,“牛拉火车式”的施工,使沥青黏合强度、硬度都大打折扣。
国家标准频道认为,这种貌似理性的分析背后,是非理性施工畅通无阻,是逾亿元资金打了水漂之后无人担责,是用新一次大修遮蔽前一次大修的所有问题。归根结底,是维修设计、施工、监理、管理、问责的制度形同虚设,施工方式成了扭曲的制度包容的怪胎。
大型公共建筑的铺张浪费,已经形成了“资金黑洞”。正如清华大学工程管理研究所副所长邓晓梅所说,对比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大型公共工程建设程序,从环节上讲是相当完善的,关键是已有各环节中的透明度、参与度和问责度远远不够。长江三桥10年间的24次大修,公众很难看到透明度、参与度和问责度。与“资金黑洞”相对应的,是维修决策、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信息被遮蔽,遑论问责。与其说长江三桥屡屡坏在了维修质量上,不如说是一次又一次毁在了瘫痪的制度上。围绕长江三桥的维修和管理,不作系统的制度变革和建构,而允许其以公共工程的名义安全步入“资金黑洞”,那么就很难走出“屡坏屡修、屡修屡坏”的怪圈。所以,比维修长江三桥更重要的是,修筑有力的质量保证和制度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