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中国疾控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和家乐福食品安全基金会联手启动强化食品推广周。家乐福在全国的163家卖场将主推强化酱油、维生素A食用油和强化面粉这3类强化食品。据《北京晚报》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商家卖力推广,专家齐声助威,营养强化食品在市场上还是因为品种不突出、价格偏高,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说起强化食品,老百姓并不陌生,从1995年我国就实行了碘盐,以预防人们的甲状腺肿大和相关疾病。而碘盐就是一种强化食品。简单地说,强化食品就是把人们必须的,同时又缺乏的微量营养素,通过食物补充到人们的身体里去。“通过食物强化来解决国民普遍存在的营养素不足,中国这方面起步得还比较晚。通过宣传周活动,我们希望可以尽量让更多市民了解如何获取均衡的营养结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教授表示。初衷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消费者显然有些不买账:超市货架上的强化食品鲜有人问津。“我们平时买油、面粉啊,比较注重品牌和价格,至于添加了什么元素,不太在意”,在粮油区购物的刘老伯如是说。 据调查,在添加了某种营养素后,这些营养强化食品明显“身价倍增”,价格高于同类食品。比如一种铁强化草菇老抽酱油,比同品牌普通的草菇老抽贵了近两元钱;添加了维生素A的食用油价格和普通大豆油价差有十几元;与每斤仅两元左右的普通大米相比,每斤售价高达十几元的营养强化大米,更是吓退了不少消费者。
一方面是国家营养强化项目推广的食品受冷,另一方面企业自主强化某种营养元素的产品却大受欢迎。像添加了钙、铁的饼干,添加了维生素C的糖果、饮料以及高钙牛奶等,虽然价格比同类产品要贵,但是消费者依然乐意购买。
国家标准频道分析认为,宣传不够和价格偏高是制约营养强化食品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加大推广力度,同时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竞争中,用市场手段降低强化食品的价格,恐怕强化食品受冷的局面能有所改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