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价格从年初的65元/公斤涨到现在的300多元/公斤,桃仁也从30元/公斤涨到100元/公斤。”杭州惠松制药有限公司的业务员毕佳丽为现在频频上涨的中药材收购价发愁,“按照这样的涨速,有单子我们也不敢接了。”
今年以来,包括中药材在内的国内农产品价格暴涨,使相关出口企业面临两难:不报价,外商不下单;报了价,等交货时收购价可能涨得让企业无利可图,甚至面临亏损。
中药材涨价范围和幅度超过非典时期
杭州博太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中药材出口的企业,年出口中药300万-400万美元,主要客户来自日本、韩国等国家。公司外贸部经理周同辉说,今年下半年以来,他越来越感觉生意不好做了。
“9月份有个日本客户订购了一个货柜的花椒,有6.5吨左右。当时采购价格是30多元/公斤,合同标明等今年新产品上市后交付,最近向种植户收购新货时,价格上涨了80%左右,这个单子虽然向客户交涉后提了点价,但还是亏了。”周同辉说。
杭州惠松制药有限公司经营的数十种中药材,今年以来有九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价,和今年年初相比,涨价幅度在200%-300%。比如,每公斤槐米的价格从18元提高到60元;每公斤麦冬从45元提到100元。业内人士认为,中药材涨价的幅度和范围之广,几乎超过2003年非典时期的那一轮涨价。
按照中药材出口企业的习惯,从客户签合同到企业交付产品,往往要经过农产品的种植、生长和收割,中间有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间隔,而在这个间隔时间里,原材料市场价有大幅波动,给企业的报价带来很大的困难。“以前公司总是喜欢数额大的单子,现在只能随行就市,接些短期的订单。”周同辉说。
出口价格上涨并非全是坏事
周同辉介绍,公司目前出口订单一般都来自老客户,能够在中药材价格发生变化时互相分担成本压力,外商也比较能够接受;碰到新客户,公司一般会在合同上注明,价格可能会因为原材料采购价格的波动而进行调整,到时如果价格超出外商的预算,不肯接受,那宁愿放弃这笔生意。杭州惠松制药有限公司的毕佳丽说,公司会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先采购一批药材囤积,或者按照当时的市场行情,和种植户协定一个固定价格,将成本固定下来。
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张汉东认为,国内市场目前包括中药材在内的农产品价格增长较快,对相关出口企业来说肯定有影响,但从长远来看,未必都是消极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至少能得到有效的补偿,即使很大一部分利润被中间渠道商拿走。比起农产品价格大跌对农民的伤害来说,农产品价格上涨至少还保护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