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
|
|
|
作者: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296 更新时间:2010/11/30 |
|
据《北京晚报》报道,近日,一名小学生调查发现,市场上超过九成的鲜蘑菇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长期食用这样的蘑菇,如被人体过量吸收,会大大削弱人体免疫力,加重肝脏负担,同时还可导致细胞畸变,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 据了解,实施此次市场蘑菇调查的孩子为北京阜外一小六年级学生张皓。在农大的微生物实验室里,在农大农学院高卫芳博士的指导下,按照实验室常用的荧光增白剂检测方法,通过暗室中紫外线条件照射来观察食用蘑菇表面的荧光。 此次,张皓一共选择了16种消费者常吃的食用菌样品,包括口蘑、金针菇、白灵菇、平菇、香菇、草菇、花菇、双孢菇、木耳等。采样地点既有超市、商场,也有大型批发市场。而蘑菇的产地不仅包括北京本地,也有来自福建、台湾的。此外,样品中,还有两份标注“有机”的蘑菇,以及两份干蘑菇。 实验表明,除一份“有机金针菇”样品和两份干蘑菇外,其他样品都检出含有荧光增白剂。也就是说,93%的鲜蘑菇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了。据蘑菇的污染部位观察统计,荧光增白剂主要残留在菌伞边缘和菌柄根部。而干蘑菇样品中的荧光增白剂残留量几乎为零,原因是干货中没有水分,保质期长,不需要用荧光增白剂保鲜。 对如此张皓同学调查结论的可信度,有关方面意见不一。北京市工商局相关人士表示,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而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高瑞芳博士表示,该调查可信度100%。据高瑞芳博士反映,不仅是蘑菇,在对木耳的调查中发现,木耳也使用增白剂浸泡过。 对此,国家标准频道认为:作为一类精细化工产品,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及相关国家食品安全管理规定,荧光增白剂严禁在食品加工中使用。而使用荧光增白剂增白蘑菇,也属于在新鲜农产品中滥用添加剂和激素的行为。其添加物既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也违反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的法规、标准要求! 从小学生关于蘑菇的“食品安全”调查中发现,与小学生的试验方法相比,负有监管市场运行、规范经营行为、呵护食品安全重大责任的市场监管部门,拥有可供调配的行政资源虽然较多,但发现问题的态度和责任心远不如一个孩子。不可否认,孩子的关注仅仅是特定的、偶然的,但国家相关部门却借结果“不具科学性”为由,轻易抹杀孩子发现问题、主动验证的责任心和积极态度。这值得社会反思,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改善。 在此,编者向各消费者介绍一些“健康”蘑菇的采购技巧。首先,看颜色:含荧光增白剂的食用菌,表面白亮,有水洗的感觉。放置阳光下,可产生紫色荧光,而损伤部位颜色变化不明显;不含荧光增白剂的,菇面白色或稍微带黄,损伤处颜色深黄。其次,摸蘑菇表面:含有荧光增白剂的,表面滑爽、手感好,有湿润感;不含荧光增白剂的菇面发涩,表面沾有泥巴,摸上去比较粗糙、干燥。此外,闻气味:购买时要选择没有发酸发臭的蘑菇。总之,积极的应对食品安全危机,需要每一个人的关注!
|
|
文章录入:user8 责任编辑:user8 |
|
|
|
|
|
网站介绍 |
|
|
|
|
|
|
|
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