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日,“限塑令”在全国轰轰烈地铺开,环保人士迫不及待地欢呼国人消费“绿色时代”的来临,但也有悲观的声音:限塑令迟早会走进死胡同。一语成瀣。两年多过去了,曾经狂热的限塑令逐渐冷却,“以环保的名义”似乎成了一个笑话,在环保和利益纠缠中,在国人文明与陋习的斗争中,限塑令最终成了一场孤独的狂欢。
据统计,“限塑令”实施初期,全国超市和商场的塑料袋使用量曾一度减少了50%,但现在这一比例又上升了20%。一些市民在超市、商场购物开始重新大量使用塑料袋,超市、商场“限塑”变“卖塑”;在餐馆、饼屋等场所,“限塑”监管成为一种真空;在菜市场、农贸集市等场所,塑料袋随商品附赠,“限塑”变成可有可无。
业内人士指出,“限塑令”难以推行,首先是执法的困难。“限塑令”限制的是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而不是限制提供塑料购物袋。可收费或免费,如果不是消费者检举、执法人员卧底,很难查证。其次是出钱买塑料袋,很难让老百姓树立环保意识。而据媒体调查,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变迁,“限塑令”已经变成了“卖塑令”,不少消费者已经对收费从抵制变为接受。在超市里,购买塑料袋的几乎都是年轻人,其中男性占多数。随身携带环保购物袋的顾客,多数为中老年人和女性顾客。结果是,人们认可收费的塑料袋,商家的收入增加,成本却转嫁给了广大消费者。
为什么会如此?国家标准频道认为,有关部门“懒政”使然:想“有所作为”,但却不愿伤筋动骨。要限用廉价方便的塑料袋,就得有廉价方便的环保袋真正顶上来,正如商品房高价让低收入者无法触及,就得有廉租房、公租房、保障房来代替。在这里,光靠“号召”、“限令”是苍白无力的,空谈更是无济于事,市场它会自己寻找出路。
当这一切客观的东西都不到位的时候,如果我们的监管能够一直及时补进,限塑令也能够实施下去。可对于我们工商执法人员来说,“虎头鼠尾”是一贯作风,“限塑令”在遭遇了“万千宠爱于一身”之后,迅速被打入“冷宫”。
一项政策的出台,势必会影响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如果最终政策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只是加重老百姓的负担,这样的政策除了折腾、消耗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之外,于现实毫无作用。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已经刻不容缓,不然,公众只能眼看着违背常识、注定无效的政策出台、实施,再无奈地看着自己的“预言”真的变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