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约会迟到若以“塞车”为借口,多会被认为缺少诚意,得到谅解的可能性也不是很高。而在北京,办事晚点了,不用你解释对方也会主动替你开脱:又堵车了吧!而且,晚点越久越能得到同情——想像你在车里上下不能、气急败坏的样子,谁还好意思责怪你呢!事实上,自打遭遇今年春晚调侃之后,北京作为“首堵”已经开始得到全国人民的同情了。
人心都是肉长的。北京堵车是真堵,所以能换得他人设身处地的理解,而香港塞车多被视为借口,正为“假塞”之故。弹丸之地的香港是世界上道路交通最繁忙的地区之一,全港道路总长2000公里多一点,领有牌照的车辆约58万辆,平均每公里道路约合290辆,其密度是北京的1.8倍。与北京宽阔的街道、环路相比,香港的市区道路只能用“寒碜”来形容。有文章这样描述:“不到20米宽的车道上,跑着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私家车、小型公共汽车、出租车,行时擦肩而过,止时触手可及。”即使如此,这里的交通却每天基本运行顺畅,很少出现北京那样的拥堵现象。
香港很少塞车,这在让塞车的借口失效的同时,也塞给我们这样一个问题:为何不塞?眼尖的人可能已经注意到前文表述中香港“领有牌照的车辆约58万辆”这一数据,大概觉得这也太少了,还不如北京去年一年近80万辆的增量,而与北京当前超过500万辆的汽车保有量相比,更是不在一个级别上。“香港汽车总量太少,当然就不容易塞车了!”
因此有人得出结论说,“治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控制乃至减少私人汽车拥有量”,而在现实措施上一些地方也确已开始这么做了。上海、北京先后出台限制私人购买汽车政策后,还有人建议参照香港控制私家车数量的一些措施,比如加重购车税、提高停车费用、高征燃油税等,以推高用车成本,遏制民众的购车需求。这种思路显然是能够讨得“有关部门”欢心的,一方面据此可以成为各种收费的合理、合法依据,一方面还可以把所有棘手的问题一股脑儿全推给收费太低上。
“车少不堵”的逻辑没错,但以强硬措施控制私家车拥有量这种“堵”的方式,显然既不是解决当前北京等地交通拥堵问题的最佳途径,也不是什么香港的“成功经验”(请注意前文提及香港道路汽车密度“为北京1.8倍”这个数据),相反,香港少塞车,更多得益于其“疏”的政策措施。一位在香港生活多年的学者撰文称,香港人很少购买私家车,并不是他们觉得用车成本太高,而是因为香港的公共交通发达且其服务质量很高,人们从公交获得的出行便捷、效率和尊严,足以平息内心的购车欲望。
“尊严”这个词被提出来,对于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而这恰是香港政府交通管理取得现实佳绩的根源所在。其实,许多在北京生活的人说到买车的原因,也会提及“尊严”二字。不是说有了车就提了身价,而是说在北京挤公交、地铁,再有身份的人也会被挤成“孙子”,尊严全无。所谓“挤公交”,就是等车挤、上车挤、车上挤、下车还挤,挤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香港的公共交通车况则完全是另一番天地:车次既多而准时有序,车厢也干净舒适,有政府明令在,决无超员之事,因无拥挤之虞。有了便捷、舒适的公交环境,即使是衣着讲究的高收入人群,也不会担心乘公交出行会被挤成相片,从而弄坏自己的“行头”,失掉自己的“尊严”。
当然,治堵是一件远比说起来复杂的事情,正如尊严之于人。不过,既然现在交通拥堵已经触及人的尊严,那么就该从尊严的角度重视解决拥堵问题。要知道,堵掉了人的尊严之后,人性中会裸露出一些可怕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