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从感悟标准化开始
—— 云南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召开标准化工作推进会
春末夏初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阳光明媚,气候清新怡人。前不久,云南省标准化工作推进会议在边城蒙自召开。自此,健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标准化工作机制,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成为更多云南人关心、关注并为之努力的方向。
不重视标准
会被市场拒之门外
“标准化关乎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这是质监系统专家的观点。
“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整成一个样?”这是不少干部群众的疑问。
两年前,标准化这个概念在云南显得较为陌生。有些人甚至不知道标准化与生产、生活有多大联系。
为解决诸多认识不到位的问题,2009年4月以来,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努力,云南各级建立一套良好的政策制度体系,初步形成政府推动,质监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各类企事业单位组织实施的工作局面,营造出一个浓厚的工作氛围。如今,在农业领域,云南先后批准发布了《紫皮石斛》等70项地方标准,备案地方农业规范142项,完成了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建设与目标考核,示范区的数量保持在全国第七、西部第二的水平;在工业领域,云南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80项;在以旅游、餐饮为主的服务业领域,云南发布了《旅游购物场所等级划分与评定》等20多项地方标准,在部分州市启动了一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和试点,标准化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
然而,即便是有所收获了,云南也充分地意识到,由于现实与地区差距的存在,标准化工作在全省尚待进一步加强。
为此,历时半年多时间,云南省质监局一直在谋划开一次标准化工作推进会,想办法让各级政府及行业的干部深入认识和理解标准化的意义及作用,使相关工作在各领域得到更具体的落实,加快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换的速度。较长一段时间,云南质监系统内流传着这样一句游说词:在工业和农业等多个领域,因为放弃标准的修订、采用和推行,我们的产品只能自产自销,被市场拒之门外。
从会议服务感受
标准无处不在
“要让全省的干部都明白一个道理:标准化关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这是云南省质监局筹备会议的目标。怎样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使参加会议的各级领导和生产管理者们真切理解标准化工作?
4月25日,会议代表陆续抵达蒙自。从走进驻地的那一刻起,大家即感受了既有当地哈尼族、彝族特色,有充溢着现代气息的优雅、温馨的服务。无论是驻足观望,还是索求解答,这些长期工作山间,与少数民族群众打交道的干部和企业管理者们都感觉到从来没有过的方便与自然。“接待与服务质量高,又节约,令人开了眼界。”“云南是旅游大省,就该在服务标准方面多想想,提升一下质量。”“标准无处不在,从进门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晚餐之后,昆明、保山、大理、丽江等地的代表们聚在一起,不时发出感慨。
仅有招商引资是不够的
更要注重提质增效
4月25日晚8时,云南省政府召集会议,云南省委常委、副省长李江出席,要求各州市代表汇报标准化工作情况。边听边记录,两个半小时后,这位副省长抬起头微笑着说:“之所以要听汇报,除想了解各州市的标准化工作外,还想了解一下:我们的干部对标准化认识多少。”她说,工作实践告诉我们,云南需要更多懂经济的干部。经济工作不仅仅是招商引资,还在于怎样实现产业的培育与开发,产品的提质与增效;怎样塑造品牌,引领群众增收,促进社会繁荣等。
4月26日,根据预设方案,代表参观蒙自、个旧和建水等几个市县工业、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的标准化示范项目。因为地处高原山区,这些项目分别位于距驻地数10公里至200公里的区域。然而,按预设标准化的流程,整个参观与现场探讨的过程显得流畅而又充分。在建水县万亩葡萄示范园里,曲靖市和临沧市的两位副市长拉住一位种植农户问个不停:“葡萄的株距是多少?你们的管护有哪些标准?”“单产可以赚多少钱?别的地方一根铁丝作架子,你们为何用两根……”农民准确作答。他谦虚地告诉大家,县里定期组织培训,他已经完全掌握葡萄的种植和管护技术了。朴实、简洁的话,传递给干部的是另一种感悟和启发。
会议提出,在未来一段时期,云南将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旅游产业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桥头堡”建设和质量兴省战略的实施,以农业建体系、工业上水平、服务业拓领域、社会管理求突破为重点,全面推进标准化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好基础支撑和导向作用。
经历了参观、体会和感悟,参会代表肯定地说:我们有信心提升云南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争取闯进更宽阔的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