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
|
|
|
将中国式“漂绿”监督到底——中国第一份公司漂绿标准发布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低碳网 点击数:803 更新时间:2012/2/20 |
|
在连续两年推出“年度漂绿榜”之后,我们决定将“漂绿榜”进行到底。 过去一年里,回顾国内各种以“绿色”、“环保”抑或“可持续发展”名义进行企业营销和公众传播的企业,较之两年前,数目增长呈喷薄之势。所谓的“漂绿”行径,也随之五花八门起来,从赤裸裸地欺骗到“模糊视线”或“适得其反”,方式不同,程度也不尽相同,但目的只有一个——通过“绿色”营销行为,营造负责、友好或可持续的公众形象,从而在产品的环境效益或公司的绿色实践方面误导、欺骗消费者。 两年前,记者第一次将“漂绿”概念引入中国公共媒体的关注视野,现在,我们希望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将这些“漂绿”行为进行分类和界定,在填补国内“漂绿标准”空白的同时,呼吁言行合一的诚信意识,推动学界、媒体以及公众对于“漂绿”这一违反企业商业道德的行为的清醒认识,从而进行更严格的监督。 以“绿色”之名进行企业营销,本无可厚非。早在上世纪90年代,人们所熟知的一些跨国企业包括宝洁、麦当劳、沃尔玛就开始迎合西方消费者“环保”的胃口,如今,这些知名企业已经陆续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移植”到了中国。在“奥运会”、“世博会”这样的国际盛会推动“绿学东渐”后,面对本土消费者环境意识逐渐增强,中国本土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了绿色营销的重要性,竞相为自己贴上了“低碳绿色”、“环境友好”的标签。 与二十年前的西方市场一样,如今国内本土企业以及在华跨国企业的绿色营销中,存在大量模糊、误导甚至是恶意欺骗的行为,从长远看,这对于社会造成的潜在影响在于,一方面可能会削弱消费者对于真正绿色友好的产品和企业的信心;与此同时,由于误导和隐瞒,导致真实存在的环境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包括美国、加拿大在内的西方国家逐渐建立起针对绿色营销的消费者保护法和广告法,对于违背商业伦理的绿色营销行径进行了严厉监督。在这一过程中,公众对于“漂绿”的认知也在日益成熟。而如今的中国,一切才刚刚开始。 为了给出第一份中国式的漂绿标准,我们既参考了来自国际非政府组织、学界以及咨询机构等的现行“漂绿”原则,也根据记者的观察积累,加入了更切合中国企业特色的“漂绿”类型,例如“双重标准”、“前紧后松”等等。我们努力只论事实,不论身份,央企、民企,外企,只要留下漂绿痕迹,我们就努力捕捉。 基于公开的政府信息、权威报道资料、以及国内国际非政府组织提供的独家调查数据,我们形成了一份近百家企业在内、覆盖数十行业的备选企业名单。在此名单基础上,经过来自政府、大学、非政府组织、咨询机构以及其他专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的评选,“十大漂绿企业”得以生成,其余备选企业则按照投票数多寡进入榜单成为备选企业。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份漂绿标准,更多反映的是发生在中国版图上的企业漂绿行为的特征概括,而非一个定量标准。在尽可能完整地核实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这份标准还有待在未来逐步细化和量化,以期更为科学和完善。我们愿意倾听来自各方诚恳的建议。 一切才刚刚开始,我们将长期监控企业漂绿行为,定期发榜,希望这份“漂绿标准”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公众对于企业“漂绿”行径的关注和警惕,引发学界、商界以及监管机构的思考,从而在不远的未来,逐步推动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并形成对于“漂绿”行为的有效有力的监管,还我们一个真正干净的绿色“天空”。 |
|
文章录入:user5 责任编辑:user5 |
|
|
|
|
|
网站介绍 |
|
|
|
|
|
|
|
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