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请选择: 国标首页 | 标准动态 | 标准公告 | 标准&商品 | WTO/TBT | 质量认证 | 标准论坛 | BBS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ChinaGB标准频道 >> 标准·生活 >> 低碳·标准 >> 时政动态 >> 正文
中国各地召开阶梯电价听证会 电价改革细节引争议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低碳网    点击数:468    更新时间:2012/5/22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阶梯电价实施方案听证会眼下正陆续在中国各省市区密集召开,其规模在中国把听证会引入价格决策以来史无前例。首档电量定多少、按年定量是否更合适、家庭人口数量该不该考虑等细节引发广泛争议。
  根据中国国家发改委要求,6月1日起将全面试行居民阶梯式电价,即“阶梯式累进电价”,把户均用电量设置为若干个阶梯,第一阶梯为基数电量,此阶梯内电量较少,每千瓦时电价也较低;第二阶梯电量较高,电价也较高一些;第三阶梯电量更多,电价也更高。随着户均消费电量的增长,每千瓦时电价逐级递增,旨在推进节能环保。
  安徽省物价局近日召开的居民生活用电阶梯电价方案听证会,共有消费者代表、经营者、利益相关方、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其他人员共20人参加。
  针对物价部门公布的两套方案分别把一档电量定在120度和150度。听证代表孙自铎明确提出了不满。“我认为刚才提出的两套方案是偏低的,我建议改一档为180度。与外省相比,安徽省总的基础用电量是偏低的,但是就我们省居民的情况来说,用电量不应该比沿海省份低。”他说。
  孙自铎给出了三个理由:第一,安徽冬天冷、夏天热,季节性用电并不低;第二,安徽现有的电力基础价格比较高,如果第一档电量较低,居民负担可能比较重;第三,安徽的城乡居民收入比沿海省份低得多。
  另一位听证会参加人李芬认为,“一月一抄”的计费方式不合理,因为季节因素,夏天和冬天的用电量肯定会增加,电费应该按年份或季度来计算。
  “国家实行阶梯电价是为了环保,为了节省资源,对于这一点我们老百姓肯定是支持的”,合肥市居民陈云香说,“但是每月150度的基本电量肯定是不够的,这就等于是涨电费了,希望政府能制定更合理的标准”。
  安徽省物价局表示会认真考虑听证代表意见,修改完善方案后向社会公布。
  上海市公布了月度、季节性月度、年度三套方案。三套方案中,一档电量各有不同。上海市发改委价格处处长李荃又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家庭人口造成的用电差异。
  “人口结构的变化造成了很多家庭可能是两代、三代人住在一起,多的会有八口人。要找到有建设性,又有操作性的建议来。”他说。
  在广东省居民用电试行阶梯电价听证会上,不少代表直指电网公司应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将上涨的成本通过挖潜增效来弥补,而不能只依赖于电价上涨。
  中国颁布于上世纪末的《价格法》率先将听证会这一形式引入政府决策的实践中来。在这一法律和相关配套政策的保护下,公民通过价格听证会向政府表达意见的权利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在重大价格政策出台前召开听证会倾听民意,也成了价格主管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在此番电价听证过程中,纵览各地的阶梯电价方案,各省方案差异较大。方案中,首档电量的确定最受关注。按国家发改委设计居民阶梯电价的总体原则,第一档按照80%覆盖率比例确定电量标准。在已经举行听证会的19个省份里,有15个省份听证代表普遍反映,首档电量定得太低了。“不能让听证会成为单边涨价会。”
  还有一些省份的舆论质疑听证会代表的选定不够透明,呼吁尽快理顺电力体制,打破供电行业垄断,真正核算电力成本。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的范和生教授指出,这次电价改革过程中如此大范围地关注民生、倾听民意,体现出中国政府决策透明度和民主化日益深入。而面对公众目前的争议和质疑,更多的坦诚、更多的公开是最好的应对之策。

文章录入:user5    责任编辑:user5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介绍
    相关文章
    28省区市已召开阶梯电价听证会 实行时
    全国多地5月将开阶梯电价听证会 细节
    专题栏目
    · 闪联标准晋级国际标准  · 高清标准战升级
    · 中外标准对垒刀片服务器  · 文档格式标准之争
    · 手机电视的标准之争  · 数字电视
    · 中国的3G之路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