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与规范》是《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的重要配套技术标准和规范,分为《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设置标准与行政许可实施办法》,《中药饮片与方剂编码规则及其应用》及《中药处方与调剂技术规范》三部分,分别于2010年、2011年在《深圳市人民政府公报》发布实施。
“谁拥有标准和规范,谁就能成为行业的领跑者,就能引领世界潮流。”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中医药系列标准与规范的地方标准,将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有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与水平,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并进入国际市场,为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国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自2006年深圳市提出“要做中医药强省的排头兵”以来,深圳中医药发展令人瞩目。
背景与意义: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跃升
《深圳市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2010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依法保障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力促进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进程。2011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创新发展、深圳质量、精细化管理”。全市中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每年提供1000多万人次的中医门诊诊疗量,6000多家零售药店满足1000多万人次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全面提升我市中医药行业服务质量将更为繁重、紧迫。”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表示。
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处处长廖利平说:“现在,老百姓对中医中药需求增长,对医疗质量和用药安全关注度提高;而中医药的医疗行为、药品流通管理等尚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规范化;另外,从中央、省到市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深圳中医药人应敢于担当。”
关于《标准与规范》实施的重要意义,廖利平做了进一步阐述:一是成为管理和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中药品标准,传承中药加工炮制工艺和技术,提出规范中医药质量标准的依据。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水平,以及用药安全性。
二是将有效促进中医药自主创新。启动“数字医药”项目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编码技术规则,把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临证加减、中药调剂、医疗技术水平、医疗各项质量以及中药来源、药用部位功效、加工炮制方法、规格要求等信息集合在数字地图中,构建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