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并不陌生的中国故事:一项打造“500公里绿色长廊”的渭河治理工程轰轰烈烈上马,不到两年便人走茶凉、一地鸡毛。一个满怀激情的商人也被裹挟进来,投资的上万株树苗成了无头公案。而如今,更庞大的治理工程又将展开,残存的树也可能消亡殆尽。
这是一个“500公里绿色长廊”渭河堤岸建设工程近乎荒芜的故事,在渭河边一座县城,曾经的堤岸防护林已变成农民手推车上的柴火,“咯吱咯吱”搬走。
一拍即合,风光上马
2000年,陕西人宋于忠在北京从事企业管理,月工资一万多元,那时候西安的房价还只有一千多元每平方米。21世纪初,他嗅到了新能源带来的商业气息,认为能源树种可以解决我国生物质能产业中的原料问题。2005年,宋于忠放弃北京的工作,回到陕西种树。
宋于忠在西安周边的一处农场呆了下来,种植油料树种山桐子和文冠果。那几年的时光被妻子称为“劳改”——平日在西安上班,周末赶去农场育苗。有一次,宋的儿子拔了一根苗子,被宋踢了一脚。儿子哭着说,苗子就是爸爸的儿子。
经过三年的选育,农场内30亩地已经容不下这些树苗。这时候,宋于忠听说兴平市正在实施渭河近堤绿化林带工程。这个有着汉武帝和杨贵妃墓的县级市隶属于咸阳,在咸阳市辖区内渭河流程最长,长达30.5公里。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孕育了八百里秦川。自唐代中期以来便命运多舛:伐树、洪灾、污染……2004年,陕西省官方认定,渭河已基本丧失了生态功能,宣告了“渭河之死”。
对于这条母亲河的输血再造,许多陕西主要领导、专家一直在奔走呼吁。大大小小的治理工程也逐步上马。渭河近堤绿化林带工程正是其中之一。
2008年底,陕西省颁发了《渭河近堤绿化林带工程建设规划》:“沿渭植树绿化程度低,尚未形成对防洪、生态有利的绿色屏障。”绿化项目要求2009年完成栽植任务,2010年进行总体验收,打造579公里渭河绿色长廊。
而当年另一项耗资120亿元的“引汉济渭,再造渭河”的工程也被媒体广为聚焦。
尽管省政府安排了4000万元专项资金,但分配到兴平市不到200万元。宋于忠免费提供树苗,水利局欣然接受。
为了避免栽植单一树种,兴平市最初的规划是杨树和宋于忠的山桐子间隔栽种。
一拍即合的喜悦和迫在眉睫的工期让宋于忠乐过了头,“我在地里就打电话催,说来不及了。”宋于忠的搭档许光犹记得当年的匆忙。2009年春节后,宋于忠成立了兴平分公司、起苗、运输、栽种,所有的工程终于在全省的现场会前两天完毕。
这是当年兴平的头等大事之一,几乎全民植树。一篇《誓叫渭河换新颜》的宣传报道称,市上先后4次召开协调会,市委书记、市长经常深入施工现场。两天时间植树3万多株。
“兴平的绿化工作,速度之高、质量之好,是我意想不到的!”2009年3月,在渭河近堤绿化工作现场会上,陕西省一名领导视察了兴平,大加称赞。兴平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中,他还特意询问这是什么树,兴平市政府人员说这是能源树种。
水利局曾允诺宋于忠免费提供堤岸的地,每公里打一眼机井来浇灌树苗,“我供苗,政府供地,产能期我收果子,保持堤岸生态景观效果,民间主体参与造林,各取所需,政府还可节约投资。”
2009年4月,在咸阳举办的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宋于忠的公司还作为兴平市科技局招商引资的项目引进,宋期许生物能源之路在渭河边迎风开启。
权责不清,麻烦不断
欢欣转眼成为泡影。
宋于忠和许光发现他们的宝贝苗子种在麦子地里,被农民损毁,当初允诺的井也没有,有的树苗旱死了。
渭河两岸的滩地由水利局管理。庄头镇的一位刘姓农民说,大集体期间,滩地上都是荒草,包产到户之后,有农民就将滩地开垦了,一开始不收钱,之后开始向水利局交租金。如今,以堤岸为界,近河滩地的会遭遇洪水埋没的风险,租金是40-50元一亩,远离河道的滩地则是100元一亩。
宋于忠的树直接和农民争了地盘。而风光一时的绿化工程也没了下文。宋希望租地继续补栽,但是农民需要的租金高达三四百元/亩。
让宋至今无比后悔的是,当时只有口头协议,而且为便于管理,公司在兴平成立了分公司,兴平人王维智为分公司法定代表人,事务均由其打理,宋一直敦促其签订协议,但是王维智迟迟没有落实。
数月后,宋于忠终于拿到了一份有王维智和时任水利局局长计德亮签字和盖章的协议,协议规定三年幼林抚育期内,双方共同管护。但这份协议写着2009年的协议没有具体的日期,“我从来没有签过这样的协议。”计德亮矢口否认。水利局的现任员工对于此协议均无印象,而宋于忠和王维智闹僵后也再无来往,难以判断协议的真实性。而且,宋认为当年种植了8万棵树苗,水利局却认为只有1万多株。
无论怎样,树苗被毁却是事实,宋于忠奔走求告,给兴平市、咸阳市甚至陕西省领导写信。2009年底,计德亮调离水利局。尽管兴平市分管市长有了批复,依然没有处理方案。
“原本以为职能部门可以积极助推促其成长,不想却因为具体不作为和相互推诿导致项目几死,作为投资主体和项目主体,我面临含恨撤退的选择。”宋于忠在信中写道。
据当年堤岸绿化的主要参与者、陕西省林业厅造林绿化管理处主任科员杨峰提供的资料,近堤工程的成果包括“550.07公里、各类苗木369.16万株”,这意味着,绿化几乎全线覆盖渭河沿岸。但2012年10月25日,宋于忠和许光再次来到渭河边,在他看来,受损的不只是他的山桐子树,当年密密麻麻栽种的杨树也只剩下30%。
腾起的黄土中,许光突然喊道,那不是咱的树吗!在一块地里,几棵大叶子的山桐子孤零零的矗立着,相比于旁边6米高的杨树,只有3米。
推土机来了
然而,这些残存的树部分将面临损毁或移植的命运。
2011年,渭河陕西段全线综合整治工程实施,规划的十字目标是“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项目设计经费为600亿元。这也是兴平市水利史上最大的项目,大手笔下,堤岸加宽是第一道工程,原先的绿化带将被侵占。
2012年10月30日,兴平市水利局副局长王松生又去了一趟渭河堤坝。一家北京的公司有意在兴平投资,要求之一是可以看到渭河水面。“渭河综合治理不单纯是治理一条河,主要目的是带动经济发展。现在路修好了,你们来吧。”
原来的渭河堤岸很窄,目前建设中的道路宽达20米。此时绿化带的设计理念是“一河两堤三带四园”,这更是原先的绿化带无法比拟的。
但景观绿化靠地方筹资。“还没有到议程上,我们计划发动沿渭企业投资,做些农家乐来带动。”王松生说。
2012年10月26日,当年堤岸绿化现场会不远处的堤岸内侧,地里有零星几棵杨树,中间一棵树上挂着个收音机,放着秦腔。“这地里种的杨树都旱死了!”弯腰种菜的老太太抬起头来说。而此地块前后两块地里,却是整齐的几排杨树。“到时候树都会砍了,都要风景树,谁要这个树啊。”儿子补充。
在他身后的那些农田里,种植着红叶李、广玉兰和女贞,对,它们就是农民育的树苗。一两年内,它们将会挪一挪,作为景美的象征。它们不知道,几年前,一种叫做山桐子的树,也曾扮演着同样的角色。
“不能说以前的绿化带就浪费了,这相当于从省道升级为国道。”水利局的一位办公人员称。在其办公室门外,一张“公开承诺”的展板上写着局领导的分工,“这块板子不是最新的。”的确,2009年以来,水利局已经更换了三任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