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请选择: 国标首页 | 标准动态 | 标准公告 | 标准&商品 | WTO/TBT | 质量认证 | 标准论坛 | BBS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ChinaGB标准频道 >> 标准论坛 >> 正文
第八讲:标准化与安全
作者:李春田    文章来源:《中国标准化》    点击数:976    更新时间:2005/10/8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第八讲:标准化与安全
——人类生活最基本的要求和渴望
李春田

安全
1什么是安全
国家标准(GB/T28001)给出的定义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这就是说“安全”是指一种“状态”,不发生不可接受的风险的一种状态。
这里所谓的“风险”,可以理解为“潜在的伤害”,可以使人致伤、致残、致命、中毒等等,也可以使财产等受到损害。
依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又将其分为可接受的风险和不可接受的风险。当风险的严重程度是合理的,在经济、身体和心理上是可承受的,即认为是可接受(承受)的,这时的状态叫安全;当风险达到不可接受的程度时,则形成不安全状态。由此可见,安全是个相对的概念,安全与否要依据风险的可接受程度来判定。
这个定义是就职业安全或劳动安全来说的,尽管这是最重要、最主要是安全领域,但安全这一概念的外延可以说涉及到几乎所有领域,例如:
宏观领域有: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环境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施工安全等等。
微观领域有:食品安全、药品安全、设备安全、电气安全、财产安全、压力容器安全、玩具安全、锅炉安全、工具安全、危险品安全等等。
安全问题涉及广泛、影响深远,既复杂又难解决的综合性社会问题。
2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导致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手段的日益现代化,呆板器问题也随之突现了出来。当最初的资本主义工厂用水和畜力作为动力时,安全问题尚不重要。当蒸汽动力被广泛应用之后,锅炉爆炸事故的频频发生,把安全问题提到了政府的议事日程,又不得不采用法律手段,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
尽管如此,在种“潜在的伤害”,像阴云一样笼罩世界,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一样,是当今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发生的各类伤亡事故约有2.5亿起,这就是说平均每天发生68.5万起。全世界每年因工死亡人数为82万,每天要死亡2000人。其中,有的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要比发达国家高出4倍以上。
在我国,长期以来不断发生的重大恶性事故,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1950年河南宜洛煤矿瓦斯爆炸,死174人;1960年山西大同煤矿瓦斯爆炸,死677人;1977年伊犁地区一电影院火灾烧死694人、伤161人;1978年盖县一鞭炮厂爆炸事故死107人、伤65人;1980年“渤海2号”钻井船翻沉事故牺牲72人;1990年鸡西矿皮带运输机起火造成80人死亡的事故;1991年洪洞县三交河煤矿瓦斯爆炸,死148人;1993年青海省沟后水库垮坝事故,死288人;1994年辽宁一歌厅火灾烧死233人;同年克拉玛依剧场火灾烧死325人(其中小学生288人)1997年京广线列车追尾事故死126人;1998年四川江安县沉船事故死亡失踪94人。这些仅仅是个别年份的个别案例,实际上每年的情况都相当严峻。仅1997年因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就高达10万人左右。2000年全年共发生伤亡事故80多万起,死亡人数仍居高不下,达11万7千人之多。到2001年仅上半年就发生伤亡事故35万起,死4.7万人,全年因汽车事故而死亡的人数高达12万。专家估计我国每年因工伤事故
和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在800~2000亿元人民币。
  3.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安全问题不仅严重而且重要,其重要性可从以下3方面来认识:
  ①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危的大问题
  人身伤亡安全事故是人人都不希望发生的事。企业为防止事故发生,大都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采取预防措施,还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政府也格外重视,除了立法之外,不断加强行政管理和监督,对酿成恶性事故的责任人严加惩处,甚至一直处理到相关的副总理,这表明党和政府对安全的高度重视。尽管如此,由于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管理因素的复
杂和难以控制,事故还是在不断发生。
  安全事故的最直接和最明显的后果便是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损害,这种损害是无可挽回和无法弥补的。不仅死者不能再生,就连死者的亲友也受到长久不愈的心灵创伤,有时绵延几代人。安全是人类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的渴望。任何一个用人单位,都应该把保障职工的基本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放在首位。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如果企业为了赚钱而不顾工人死活,它就是对劳动者最神圣权利的践踏,是对社会主义的背叛。
  ②安全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安全事故危及人的生命、健康,许多重大、恶性安全事故危及的是群体的生命、健康。一次矿井的安全事故,一次沉船、脱轨的交通事故,一次恶性爆炸或火灾事故、一次食物中毒事故、一次飞机空难事故,都会酿成死伤数百人的灾难性后果,不仅事后的处理工作极其艰难、复杂,而且殃及更为庞大的社会群体,使相当多的人处于极度的悲愤状态之中,一旦处理不慎就会造成当事者与受害者双方的尖锐对立,使问题复杂化、甚至激化。
  一个单位的安全状况不佳,受害的首先是这个单位的职工,如果这个单位的安全状况总是得不到改善,又接连不断地发生事故,广大职工不仅会对本单位不满,严重时甚至产生对上级和政府的不满情绪,当这类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同时又涉及到人数较多的群体时,很有可能成为影响到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
  每一个民族都祈望安居乐业,人民安居乐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然而,每一件重大安全事故都是在摧毁这样的基础。特别是有的企业由于效益不好,安全欠账较多,职工成份新、流动大、素质低,忽视安全生产现象较为严重,确实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责任重于泰山”。
  ③安全问题是影响国家形象的政治性大问题
  严重的安全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不仅给人民群众的安全与健康造成重大损害,而且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安定,甚至产生不良的国际影响,因为劳动安全卫生状况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一旦重大伤亡事件发生,外国媒体便争相报道。如,美国《新闻周刊》1994年12月12日以《亚洲的死亡工厂》为题写道:“在亚洲,没有哪个地方比中国的工业安全措施更松弛的了。……次数最多和最致命的火灾发生在中国南部特区的工厂中,大火吞噬了许多工厂。数百万的工人每天涌入‘三合一’的血汗工厂,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些工厂的车间、仓库和宿舍都在一起。工人们大部分是受过极少教育的女孩子,她们是被每天挣1.5美元(用乡村标准来衡量,这是一笔钱财)的许诺从乡村吸引来大城市的”。国际皮革、服装和纺织工人联合会秘书长尼尔·克内,曾就深圳一工人宿舍倒塌事故和江门一鞋厂火灾事故致函李鹏总理,信中说:“外国投资者不尊重你们国家的劳工法规,你们政府也没有使用有力的法律手段。你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还准备死多少人?”“我们再次敦促你们政府对整个服装、玩具行业的安全进行调查,并据此强迫雇主遵守你们国家的劳工法规,特别地,我们要求你们政府制定相应的监察机制,并停止将工人宿舍设在工厂厂房内的做法。否则,我们将不得不联合所有发达国家对你们的皮革、纺织品的出口进行限制。”此人还在第81届国际劳工大会上攻击我国政府不尊重人权和工人权利的最低标准。国外一些友好人士也对我国职业安全健康状况表示关心与忧虑,希望我们能尽快得到改观。一位劳工组织官员意味深长地说:“中国已成为政治、经济大国,但不应成为工业事故的大国。”因为目前,无论从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死亡数和新发现病人数量,我国都居世界首位。
   安全问题形势严峻,任重而道远。但安全问题的解决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仅仅是哪一个部门的事。安全问题是综合性问题,要采取包括标准化在内的综合性措施,持之以恒的抓下去。
     安全问题的关键在管理
  安全问题是个高度复杂和高度综合的问题,任何一项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有其特殊成因。人类在总结大量安全事故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归纳出的结论是:无论是安全事故的发生还是安全问题的解决,都和人的因素、物的因素以及安全管理这三大因素密切相关。
  1.人的因素
  生产现场一旦发生事故,事故的结果使工人受到这样、那样的伤害。在分析事故的原因时,立即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这是谁的错?是工人还是设备?
  在工业化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大机器的应用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安全事故,特别是人身伤亡事故频频增加,一些从事事故原因分析的专家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些理论观点。其中,美国的海因里西(W·H·Heinrich)在上个世纪初是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虽然也承认事故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他倾向于人的因素是主要的,他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大多数工业事故产生的原因”。他列数了人的不安全行为有:不正确的态度、缺乏必要的知识、操作不熟练或失误、身体或精神状态不佳等等。一些工业心理学家还对不同性格、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以及专业技能、疲劳程度、心理状态等与事故发生的机率之间的关系进行试验和研究。海因里西对美国发生的7万多起事故调查的结果也表明,其中98%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只有2%的事故是人的能力所无法预防的。在可以预防的事故中以人的行为为成因的事故高达88%,从而确立了他的理论基础。这种理论观点在很长一段时期占有统治地位。
  2.物的因素
  许多事故的发生与人的因素相关,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一件重大事故之所以能够发生,除了人为因素之外,还一定存在技术上和环境上的某种隐患或不安全条件,而这些物的因素常常是事故的根源。假如,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或者由于设计错误(计算错误、结构不合理)或者由于制造过程中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原材料,以及加工方法所造成的缺陷,就是事故的隐患;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维修、保养不善或不及时,由于磨损、老化、锈蚀,以及超负荷运转等原因形成新隐患。这些隐患只要存在,发生事故就是必然的,何时发生则是偶然的。
  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又常常是互为因果的,有时物的不安全状态诱发人的不安全行为;有时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新的隐患或促使业已存在的隐患爆发。例如,1999年1月4日重庆基江人行虹桥垮塌的原因中,既有违规施工等一系列人为因素,也有施工过程中使用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钢管和不正确的混凝土灌注方法,造成多处漏灌和空洞,严重降低了钢拱的强度和工程质量安全标准等物的因素。两种因素共同发生作用,酿成伤亡50多人的惨祸。再如,江阴某化工厂重大火灾事件的直接原因是氧化釜发生物料泄漏,泄漏后的处理方法不当,领导违章指挥和工人无知作业;间接原因是安全管理混乱,生产操作无章可循,没有应急的规定和措施,工人未经培训不懂操作规程,当生产现场发生异常时,工人竟不知所措。
  3.管理因素
除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之外,通常发生安全事故后,追究其原因时,首先要把目光集中到现场有关人员和现场有关物体上,这是符合逻辑的。但是,这可能只是表面上的东西,还有与这些原因直接相关的更深层的原因,这就是管理问题。  
任何一件安全隐患的存在和安全事故的发生,都可能存有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这些原因如果是在事故发生前就已经存在,只是事故发生后才发现或认识到的话,那就毫无疑问还有管理的原因。管理的问题在于未能及时发现这些隐患和不安全因素,或者虽然发现了但未采取措施,或者虽然采取了措施但措施无效或未被认真执行,终于使可以避免的事故变成了不可避免的了。所以,最根本的原因是管理失误。
  例如,震惊中外的烟台“大舜”号客货滚装船海难事故,其原因有海上风浪较大,船上车辆系固不良产生移位、碰撞、起火以及舵机失灵等,但根本原因是管理不善、管理人员失职所致。我国各级政府对海上安全管理极其重视,有一系列规章和制度,船上车辆系固不良本身就是违规。就在“大舜”号出事前仅一个多月的1999年10月17日,该公司的“盛鲁”号,几乎由于同样的原因在大连至烟台途中沉没。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下达文件要求该公司对系固不良等事故隐患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整改。但此次“大舜”轮出航前安全检查未发现车辆绑扎上存在的问题,安全监督人员虽发现了问题,但未按规定予以纠正,反而签署了“系固良好”的放行证。使“大舜”轮同一个月前沉没的“盛鲁”号一样,带着事故隐患出航。
  海因里西从大量事件的调查中发现,某人在受到伤害之前已经历了数百次没有伤害的事故,在每次事故发生之前已经反复出现了无数次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大舜”轮所属的烟台大汽车轮渡股份有限公司也并非仅此一次安全事故,也是多次发生事故。事故的原因也不是“大舜”轮出事才知晓。自1999年1月1日至同年的11月24日事故发生当天为止,该公司仅因海上风大造成船上所载的车辆、货物损失向保险公司索赔的案件就有63起。如果透过这些案件及早针对事故隐患采取有效措施,就有可能避免10月17日的“盛鲁”号沉没;如果在“盛鲁”号沉没后,及时“亡羊补牢”,加强对车辆系固及其他方面的管理,就有可能使“大舜”号上的131条生命免遭劫难。
  再如,2000年9月27日贵州六盘水市水冲沟煤矿大爆炸,一次就夺去了100多人的生命。事故发生前几天,矿巷修工队已经测出井下瓦斯浓度严重超标。工人李曹康曾对妻子说:“不想下并了,井下这几天好危险,瓦斯浓度太高,矿上一直没人管”。但他还是下井了,并且把生命丢在井下了。
  这100多条生命死于瓦斯爆炸,这是事实。而瓦斯爆炸是偶然事件,甚至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偶然事件,这也是对的。但是,这次瓦斯爆炸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不可预知的。是在事故发生前已经用科学手段测得瓦斯超标的信息,连普通工人都已经预感到灾难临头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场灾难的原因绝非偶然。是什么原因呢?李曹康说“矿山一直没人管”,这就是根本原因。是由于“没人管”才使“偶然”转化为“必然”。这是隐藏在瓦斯爆炸这一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管理者”把这100多条生命丢在井下。倘若修工队测得的瓦斯超标信息及时向上级传达,倘若矿领导得到信息后及时采取降低瓦斯浓度的措施,倘若措施无效则暂停工人下井,都可免除这100多条生命于一死。这是根本不需要什么高科技,只须能意识到人的价值远远高于煤的价值就能办到的事。
  无数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一条安全工作的经验:管理是关键。

     标准化是安全管理的基础
  1.技术标准是安全法规的支持条件
  现代社会的技术进步,使工作节奏加快、时空距离缩短、生活丰富多彩。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不安全因素。在有些情况下,常常由于管理不当或者少数个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失误,受害的可能是为数众多的人。至于因爆炸、火灾、翻车、沉船、飞机失事、工程倒塌等恶性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和伤害,都是灾难性的。在现代化社会里,要使成千上万的人按照统一的意志协调的工作和生活而又不发生事故,世界上的所有国家无不采取立法方式。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规范人们的行为,规定各类人员的义务以及不履行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依法实施政府的安全管理。
  由于法律的规定通常比较原则,不可能每一事和每一物都对哪些是允许做的、哪些不许做、做到什么程度、如何做等等都作出详细规定。但是,如果规定不具体、要求不明确,就难以把握事物的度,人们对法律要求的理解就可能产生模糊,不知道怎样才算违法,这就会影响法治作用的效力。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国家都采取了用技术标准支持安全法规的做法。
  美国于1970年颁布的《职业安全卫生法》,开宗明义的一句话便是:为保证男女劳动者工作条件安全和卫生等目的,执行在本法基础上制定的各项标准。随后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大量标准。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量采用中、低压锅炉,爆炸事故多达1700多起,死亡1300多人。对世纪70年代以后虽然大量采用压力高达200-300个大气压的高压锅炉,但却极少发生爆炸事故,除了技术上的原因之外,主要是有关锅炉安全的法规和标准发挥了作用。
  我国1982年颁布了《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以后,成立了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针对设备特点和关键部件开始制定安全标准,通过监督检测推动标准实施,结果“七五”期间比“六五”期间万台锅炉爆炸率下降了约20%,工矿企业的千人死亡率由1981年的0138%。,下降到1989年的0.097%c。国家劳动部门“七五”期间通过制定劳动安全标准,并依据标准开展技术监察,有效地控制了伤亡事故发生,“七五”期间县以上企业职工因工死亡人数比“六五”期间减少4929人,重伤人数减少39608人。
  199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和国际电工委员会主席为第22届世界标准日祝词的题目就是“劳动安全”。祝词中说“安全标准与社会上每个人都息息相关。ISO和IEC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推动国际安全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很多工业化国家,工伤死亡比例是每10万个工人不到10人,而且还在下降。ILO指出:“哪里应用安全标准,哪里的劳动场所就更安全。”
  安全标准是我国标准化的重点领域。由于安全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很广,而且每个行业和专业又都有各自的特殊性。所以,安全标准中既有横跨各专业的共性标准,也有各专业领域独立制定的安全标准,更多的是以安全条款或安全要求的形式存在于有关产品标准和其他标准中(如食品标准、工具标准、设备标准等)。
  安全标准的种类很多,比较主要的有:
  -劳动安全标准。它是以创造安全的作业环境,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为目的而制定的标准。这是安全标准中量大面广的一类标准。如,为防止职业危害和职业病而对作业环境质量(如有毒有害物质、粉尘浓度)、作业设备、防护用品、防爆、防辐射以及各类安全器材(如报警、消防)等所制定的标准。
  -特种危险设备安全标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类设备、设置不断增多。除以往的锅炉、高压容器之外,还有高压管道、输送设备(如,皮带运输机、登山索道、电梯)、大型游艺机(如过山车)等。这类设备不仅易发生安全事故而且造成的伤害也较大,也是安全标准化的重点领域。
  -电气安全标准。现代社会里电力不仅成为工业的主要能源,而且大量的电器产品进入办公室、进入千家万户,连孩子的玩具也日益电气化了。由于电的特殊性质,必须对电气设备、电工产品和电器的安全性制定极严格的标准,以保证其不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不仅如此,许多国家还实施了安全性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只有经检验符合安全法规或标准的产品,才赋予安全标志,准许进入流通。与电气安全有关的产品是这种认证的重点对象。
  -公共安全标准。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社会经济生活快速变化,社会风险也同时在增加。许多关系到公众安全、社会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交通安全、运输安全、金融安全、通讯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环境安全、电力系统安全、供水供热供气安全、医药安全、国防安全、核安全等等,这些领域的标准化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全和安定。
  -消费品安全标准。这类产品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由于其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而且品种、规格变化较快,加立市场竞争激烈,是假冒伪劣的主要对象。对其制定法规是必要的,但法规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制定的那么多。那么具体和变化的那么快。这就要以标准来补充和做支撑。广大消费者有了标准这个武器,既可用以识别商品(如食品标签等),提高安全自卫能力,又可在人身安全、健康受到损害时,据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此外还有大量的安全测试方法和测试技术标准、安全基础标准(如采光、照明、人机设计等工效学标准)、安全标志和图形符号标准以及重要工艺(如焊接)和建筑施工安全标准都安全标准体系的组成部分。
  技术标准就是用这个体系来支持国家的安全法规,把安全法规的普遍性、原则性要求加以细化和具体化,最终落实到每个企业、每个管理环节和每台设备、每个工人的作业过程中。
  2.管理标准是安全管理的系统化措施
  任何一个组织的安全管理都不可能是制定几项规章制度就能解决问题的,它本身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用系统理论为指导采取系统化的管理措施。在这方面,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在总结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即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MS),受到国际劳工组织(ILO)的重视和肯定。在此基础上我国颁布了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通过实施这个管理标准,在组织内建立起一个具有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并能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使企业找到了对安全问题进行规范化控制的方法和完整系统的管理模式。
  这个管理体系的建立应从本单位的安全状况调查和评价(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入手,为体系建设收集最基本的信息;然后设计管理体系,包括依据组织的现状、法规要求和领导承诺制定方针,依据方针制定管理目标和指标以及相应的措施;所有职责权限及任务的落实都要形成文件;建立相关的文件管理、运行控制、人员培训、应急响应、信息交流、绩效监测等程序,实现对重大风险的控制;通过审核、评审和对不符合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使体系逐步完善;坚持不懈地进行PDCA循环,实现体系的持续改进。
  实施这个管理体系如同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一样。有利于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有利于相关法规的实施,有利于实行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原则,有利于落实职责任务调动全体职工积极性和企业的主动性。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化的安全管理措施(由于该标准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已有许多专著,这里不再详述)
  3.工作标准是消除不安全行为的手段
  工作标准的对象是人所从事的工作或作业。任何一个组织的生产和服务活动,都是利用一定的设备或设施,通过人的劳动(脑力的和体力的),把原材料加工成产品的活动。这三要素(再加上信息)的有机结合,便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生产力。
  在这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是首要的、能动的要素。通过这一活跃要素把其他要素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作用。劳动者的状态如何,对三要素的结合程度有直接的影响。在有人参与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就企业管理来说,最重要也最难管理的要素是人和人所从事的工作。人的要素与其他要素的区别,除了人是有思想的生命物体这一点之外,还因为人的生产作业活动有着与机器设备迥然不同的特点。主要是:
  ·个体差别。这是指从事同种工作的工人之间在体力、劳动技能、动作速度、注意力、理解力、耐力以及应变能力等方面互有差别,甚至差别很大。而设备却不然。同类机器设备之间有可能做到各项工况参数相对一致。在生产过程中,机器体系越庞大、越复杂,参与的劳动者越多,人的个体差别对生产系统的影响越大,不安全因素越多。
  ·可变性。这是指工人之间不仅互有差别,而且同一个工人的作业参数(如行走速度、搬运的重量、动作的幅度、作业的效率)以及注意力、反应能力等是可变的,在很大程度上随劳动时间、疲劳程度、工作的熟练程度、对环境的适应程度而发生变化。而机器设备却能做到运转速度始终一致,功率均衡输出,节奏均匀不变。人与机器体系之间的这种差异是一种潜在的危险,许多不安全行为和事故原因都与此有关。
  ·随意性。这是指作业者按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操作,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不按科学方法和科学规则行事,常常是酿成安全事故的原因。由于恶性人身伤害事故通常是小概率事件,一次、两次、甚至多次不安全行为都可能未造成伤害,从而助长了侥幸心理、图省事的惰性心理、乃至非理智的逞能行为。在缺乏制度约束的环境下,极易滋生随意性。
  ·可靠性。这是指人的操作动作的准确性、精确性。它受健康状况、疲劳程度、心理状态户无充分准备、熟练程度、责任感、工作热情以及紧急情况下的敏感、反映及处置能力的影响。这种人的因素的可靠性是可变的,难以预测、难以控制,随机性很大,差异也很大。
  由于人的作业活动有上述的一些特点,同物的因素相比,人的不安全因素是比较难控制的。所以,对人的因素的管理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尤其在那些无章可循、管理混乱、随意操作的单位更是如此。在工作现场,人和物是结合的,抓人的管理的同时,对物的管理也包含在其中。
  研究和实践都已证明,工人对某项作业或操作是否已形成习惯,其动作的熟练程度和可靠性也大不相同。习惯是怎样形成的呢?一般来说,同一件事按同一程序重复多次,就可能变成习惯。倘若通过分析研究,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和作业方法,将其制定为标准,用以约束同一工种的所有工人遵照执行,这样不仅可以加速个人习惯的形成,而且是形成群体习惯的有效方法。
  所以,工作(作业)标准化的过程是形成群体习惯和群体行为准则的过程,是缩小个体差别、提高整体素质的过程。它不仅能有效地消除不必要的、不合理的作业程序、作业方法和作业动作,而且能促使工人克服已经形成的不合理的、随意性的操作习惯,防止个体差别和可变因素影响的扩大、增进人的作业的可靠性,从而克服和降低人的因素对安全系统的负作用。
  通过标准的贯彻实施,与安全有关的岗位上,每个操作者都按标准规定的程序、方法和动作重复地操作。这种重复的结果必能使作业者的动作达到熟练并最终形成习惯之后,人在作业中的随意性和各种不安全行为就不易发生。
  工作(作业)标准化过程中,除了规范人的行为之外,还要针对人与物、人与设备的最佳结合做出规定,使作业者能用最适用的工具设备,在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用最安全、最有效率的作业方法和作业动作完成其工作。有了标准还可依据标准进行培训和监督。  工作标准化既可控制人的安全因素,又能控制和优化物的安全因素,是实施安全管理,保证生产系统安全腐效运行的基础工作。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介绍
    相关文章
    “天然气能量的测定”标准技术工作组
    第八届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大会在北京召
    IECEE-CMC第八届年会在上海举行
    第八次中欧峰会今日在北京举行 将要签
    第八届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大会在北京召
    专题栏目
    · 闪联标准晋级国际标准  · 高清标准战升级
    · 中外标准对垒刀片服务器  · 文档格式标准之争
    · 手机电视的标准之争  · 数字电视
    · 中国的3G之路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