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看得见闻得着的空气和水污染,土壤污染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滞后性,但其危害性同样大。昨天,市政协举行“加强上海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提案办理专题协商会,土壤污染的治理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市环保局负责人透露,本市正在制定土壤环境保护治理的地方性法规,并探索多部门联动的土壤质量管理机制。这位负责人还特别提醒市民:千万别随意在自己家的地上种菜吃,因为土壤很可能有毒。
土壤污染面广量大
今年两会上,市政协委员的50余份提案关注环境保护,其中杨文悦和马云安委员提出的关于土壤安全管理的提案,引起了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据市环保局副局长吴启洲介绍,目前全国土壤污染面广量大,尤其是重金属超标严重,上海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和不可逆性,与地下水源污染也密切相关,农业用地污染更是严重危害百姓健康。“上海目前正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工业用地转换为市政、商业和租住用地,如果不经治理和修复,必然会造成严重后果。”
上海走在全国前列
吴启洲说,上海在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上起步比较早,从2004年起,在筹备世博会的过程中,就首先探索在世博会址实施了土壤修复治理工程,历时6年累计在原江南造船厂、上钢三厂、南市发电厂等10多家大型工业企业原址上处置修复了污染土壤。2010年本市又启动实施了3.9平方公里的迪士尼乐园一期用地的土壤修复治理工程。
上海还出台了我国首部污染场地土壤质量评价标准,目前已经成为国标。在土壤治理的科技研发上,上海也一直在探索,已经启动建设我国唯一以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为目标、面向国家环境管理服务的工程技术中心,开展重金属、有机物和复合性城市土壤污染修复有关技术的研究、设备开发和产业化。
建议纳入行动计划
座谈中,市政协委员孙海彬讲了她的忧虑:治理的速度赶不上污染的速度。她说,土地修复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但现有的还没修复,却又有一些污染严重的厂在建;为了减少污染,一些厂迁走了,但不管迁到哪里,如果环保不过关,必然会污染新的土壤,前账未清,又欠新账。
市政协委员杨文悦认为,对土壤污染有了认识还不够,如何迈开第一步是关键。她建议尽快行动起来,把土壤污染的修复和治理纳入上海的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尤其是在与市民百姓相关的公共环境土壤的治理上,政府要有率先的姿态。
没有修复不得流转
对于委员们的建议,市环保局副局长吴启洲表示,上海环保、规土、农委、发改委等10部门已经在研究制定本市土壤环境保护治理的工作意见,并在进行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的研究,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土壤质量管理工作机制,督促企业定期对所用土地进行土壤和地下水的检测和评估,同时强化土地流转的政府监管。“我们下一步要建立污染土地的数据库,对污染土地实施锁定,未修复前不得流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