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
|
|
|
作者:古月三青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255 更新时间:2013/11/4 |
|
近日,云南省招标采购局在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上公布的“三公”经费引发关注:2012年该局“三公”经费仅为2700元,今年的预算则为0。该信息公布后,引发了部分网民的质疑,这样的数字是否可信?(11月2日新华网) 在“三公经费”诟病多时且始终居高不下,部分单位更是动辄上千万、过亿元的大背景下,猛然中蹦出来一个“零三公预算”的另类单位,按理说是应该得到公众们的鼓舞、“喜大普奔”,云南省当地政府以及采标机构更应该对于加以褒奖才是。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面对外界的采访和疑问,该单位一律谢绝,这无疑就加重了民众们的质疑声,更是遭到了无情的“板砖”。这说明公众对“瘦身”数字的真实性、可信度存在质疑,而这种现象恰恰反映了当前“三公经费”公开的一个隐性问题—人们无从判断某个单位、某项三公支出是否合理,只能凭感觉、想象、经验去评判,而没有可以参考的标准和依据,难免陷入数据无论高低都无法相信的“怪圈”。 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支出的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公款参观学习和出国(境)考察这三项经费。简单地说,这三项费用中包括了最基本的费用开支,如果说没有公务接待、公款参观学习和出国(境)考察还勉强说得过去,但若是连公务用车都没有,并不符合常识,自然也令人无以接受。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角度来说,三公经费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越合理越好,要契合程序正义,且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网友质疑三公经费为“零”,显然是基于常识而论,只要办公,就会发生和产生经费,公务员外出办事、下基层和出差,总要乘车、吃饭和住宿吧,怎么可能没有花费呢?莫非公务员是特殊材料仅仅喝西北风就够?面对节俭行政和提倡简朴政府的浪潮,政府部门对“三公”经费当然是越低越好,越少越好,但是如果为了显示自己执行三公经费很到位,落实力很强,境界很高,将即使很少的三公经费说成了“零”,意在拔高和突出极致的正能量节俭,反而就有些弄虚作假和过犹不及,很容易让人想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情境。 公开“三公经费”,自然不是为了让民众看个热闹,而是要让民众看清“门道”,进而监督政府部门的花钱行为。所以,当前有关部门需要做的是,对“三公”项目和科目给出明确定义,多做一些解读、解释,让民众充分地看懂这些已公布的数据,并据此判断数据背后的行为是否合理。比如,“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要细化出公车购置、维修、运行等分项经费,包括有多少车辆、多少司机、公车用途等等。再如,公务接待费包括哪些费用,哪些人可以受到公款接待等,这样才能交给公众一本清晰易懂的“明白账”、“放心账”。 三公经费为零是对财务预算真实与准确的讽刺,也是对民众的真实欺骗,其背后的制度约束和监督缺位,恐怕才是最值得拷问之处。如果三公经费的制度设计,仅限于“技术性公开”的话,那么公开与不公开都没有任何意义,一项提升公信的举措反倒适得其反。若想真正实现三公经费的制度设置,必须一方面确保三公经费的详细公开,另一方面也得严加预防三公经费各种转嫁,如此这般才能既逃开了“技术上”的问题,也清除了现实中的路障,才能够抵达正义的彼岸,才能将三公经费落实到需要的地方。
|
|
文章录入:user2 责任编辑:user2 |
|
|
|
|
|
网站介绍 |
|
|
|
|
|
|
|
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