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
|
|
|
作者:古月三青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163 更新时间:2013/11/6 |
|
近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加强制度建设的通知》。《通知》指出,整治“三公”经费开支过大,严禁超预算或无预算安排支出,严格公务接待标准,从严控制公务用车经费开支,严格控制因公临时出国(境)团组数量和规模,不得安排考察性出访。(11月5日 《京华时报》) 官员公费出国考察制度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的,在那个需要开阔眼界、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年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不知道是从何时起,官员公费出国考察逐渐异化、愈演愈烈,变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腐败”,更变成了官员私人“全家度假游”。 有的地方,考察性出访成一种职级待遇。如“省部级官员每年可以两次出国考察,局处级官员每年可以一次出国考察”;“一年出国考察一次的,可以考察两个国家,时间不超过12天”,等等。有的单位,考察性出访成一种工作奖励。如“公务员如果能连续3年在考评中拿到‘优秀’,就可以奖励一次出国考察的机会。”有的贪官,考察性出访成一条出逃途径。如杨秀珠、卢万里、蒋基芳、程三昌、胡星、高山、忻伟明等一串串贪官,都是以出国考察的名义成功出逃。总而言之,很多考察性出访“醉翁之意不在酒”,从媒体报道中的“境外13天行程只有一项公务活动”、“人均4991元入住撒哈拉大酒店”、“说去华东却直奔国外”可见一斑。 在当前公款出国考察渐成时尚的情形下,党中央顺应民意,果断地祭出“杀手锏”-----叫停各种名目的公款考察性出访,彰显了党中央从严治吏的勇气和信心,这样的善政措施值得期许。但必须注意的是,此次禁止性规定并非我国第一次叫停“考察性出访”,而是屡禁屡弛,可谓令行而长期禁不止。比如1991年,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严格控制领导干部出国访问的补充规定》,其中规定:“领导干部出访的目的要明确,要讲究实效,组团要少而精,主要进行对口会谈或工作会晤。凡地、司级干部能够解决的问题,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就不必出访,一般性考察要坚决停止。”而实际上,这一禁令长期未能落实。 所以,叫停“公款考察性出访”须防“暗渡陈仓”,绝不能满足发发文件、喊喊口号,必须果断地祭出严厉的处罚措施,用更加细化的条款来约束公款考察性出访,才能收到实质性的效果。否则,公款考察性出访就会“纸面上”雷厉风行,私下里“漏洞百出”。现实语境下,有些出国虽然名义上没有动用公款,但是,以享受带薪休假、省亲会友的名义到国外的有没有?恐怕哪个部门都不敢打包票。这些以私人访问的形式出国,回来后来个“变通处理”,或让他人买单,这种情况都可能存在。作为相关部门必须密切注意这一动向,一经发现,绝不姑息迁就,严格按照党纪国法进行处理,只有真正把“三公”经费预算算到挤不出一滴水来,把公款收支管到多不出一分钱来,并且完全阳光公开,才能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对“考察性出访”的奢靡之风才能见成效,也才能让一些人不再恣意妄为。 |
|
文章录入:user2 责任编辑:user2 |
|
|
|
|
|
网站介绍 |
|
|
|
|
|
|
|
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