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4月5日在京表示,没有户籍但有公共服务,事实上也是市民化。不能盲目地户改,也不能盲目地土改。
在当日由发展中国论坛(CDF)、国家行政学院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新型城镇化峰会”上,辜胜阻说,刚刚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有些最重要的观点在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有所体现,“我把它解读为是一个新型城镇化路径的3+X”。
“3”,就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X”就是另外一波人的市民化问题。辜胜阻说,有人说新型城镇化路径已经明确,就是解决3个1亿人的问题。这是一种误读,这不是新型城镇化路径的完全版。
辜胜阻说,其实,政府工作报告中还特别提到,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对不能落户的常住人口实行居住证,把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到这些人头上,这是改革共识最大、最关键的上一项改革。”辜胜阻说。
有调查显示,目前愿意到大城市落户但不愿放弃其农村户籍上待遇的人占大城市外来人员的50%。因为大城市的房价太高,进来以后也没办法融入大城市。另外,这些人也不愿意放弃农村户籍上含金量很高的待遇。
那么这些人是否愿意到中小城市呢?辜胜阻说,调查也显示,75%的人不愿意要中小城市的户口。中小城市尽管是放开入户政策,但是没人愿意进去,因为这些城市户籍的含金量还不如农村户籍上的含金量。
辜胜阻举例说,前些年重庆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就有人提出让农民工先穿上市民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五件衣服”,同时希望这些农民工脱掉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林地“三件衣服”。但农民们不干,因为他们感到在这个城市里工作是不稳定的。所以,最后重庆的这项改革只能放弃。
辜胜阻认为,眼下,特别是像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政府要做的是要推进公共服务和尽快实行居住证制度。
数据显示,目前城市中非本地户籍的长住人口有2.6亿人,加上未来6年到2020年增量加在一起可能是3亿人。辜胜阻说,对此,发改委在解读新型城镇化规划时曾表示,到2020年,1亿人落户,另外2亿人实行居住证政策。
“在改革上,我不认为户籍改革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公共服务。”辜胜阻解释说,有了户籍没有公共服务,像1984年小城市就曾放开户籍,但公共服务跟不上,最终这些人又放弃了小城镇户籍。
“没有户籍但是你有公共服务,事实上也是市民化。”辜胜阻认为,绝不能把户籍看成是市民化最重要和唯一的标准。特别是北上广深这些特大城市,不可能解决所有外来人口的户籍,但如果把公共服务做得很好,实际上也是事实上的市民化。
辜胜阻认为,对于3亿进城人口,最重要的是要尽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包括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和农民工子女的就学和升学。因为农民工要更好地融入城市,不仅仅只是“洗脚上楼”,非常重要的是“洗脑进城”,如果没有教育培训,那只能是低端劳动者。
辜胜阻说,开发行预测未来3年城镇化融资需求是25万亿元,财政部认为在未来6年有47万亿元的投融资需求。在城镇化过程中,人是核心,钱是关键。房也好、地也好、就业也好,都跟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关系。在推进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同时,也要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的改革。
辜胜阻不主张盲目地让农民放弃土地。他举2008年金融危机的例子说,当时在沿海打工的农民工一夜之间失去了就业。外国人感到很震惊,认为中国有几千万的农民工失业,社会稳定不成了很大的问题?
但当时没有出现大的社会动荡。辜胜阻说,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土地。这些农民工想“我大不了回去种地”。所以土地在当时起到了一种心理上的稳定,成了一种新的意义上的社会保障。
“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户改,也不能盲目地土改,一夜之间让农民失去土地,整个社会就会发生很大的动荡。城镇化的各项改革应该是渐进的。”辜胜阻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