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尚希4月5日在京表示,目前城镇化过程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公共服务与人口流动的“两张皮”,而现行制度不是吸引农民进城,而是更加把农民挤出去。
在出席由发展中国论坛(CDF)、国家行政学院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新型城镇化峰会”时,刘尚希说,这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财政投入,特别是教育的投入大量增加。而中央的转移支付是与户籍挂钩的,根据户籍所在地来配置教育资金。
但随着一些人外出打工,这些钱并没有随着打工者被安排到工作所在地。这就导致了公共服务与外出人员脱节了。“所以,我们这些年尽管对公共服务投入的力度是加大了,但是对农民工来说,比如对在城市里的2.6亿外来人来说,实际上很多是享受不到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刘尚希说。
在公共服务投入方面,现行体制下主要是由地方来提供,而地方是有局限性的。刘尚希举例说,地方政府不打算给农民工子弟学校投入更多的财力,东莞、昆山都认为“这些人培养半天最后都走了,白花钱”,所以地方政府不太乐意干这种事。
前些年,有些地方曾经试行过给农民工和常住人口发放“教育券”,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一个城市的学校不可能一夜之间盖起来,这依然有问题。”刘尚希说,公共服务如何与流动人口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张皮?这实际上就有体制性的问题,也涉及到一些基础性的管理问题,也涉及到能否随时动态地掌握人员流动情况,或能否通过规划引导人的流向。
刘尚希说,正是在这种不确定的大背景下,进城的农民工发现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两头占”:一方面进城赚钱,另一方面不放弃农村户籍,土地、宅基地相当于他们的“保险绳”。
最终,农民们会发现,在城镇居住的风险越来越大,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再加上雾霾等环境越来越恶劣,加上住房、交通设施、学校、医疗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实际上,现行制度不是吸引农民进城,而是更加把农民挤出去。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要提供双份的公共服务、公共设施,才能满足当前的城镇化状态。”刘尚希说,这与西方国家的城镇化相比,是一种弹性的城镇化。
刘尚希认为,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放在前头,户籍改革要放到后面。让农民享受到跟市民一致的公共服务,户籍改革自然而然地就水到渠成,如果先改户籍而公共服务没跟上,那改户籍也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