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请选择: 国标首页 | 标准动态 | 标准公告 | 标准&商品 | WTO/TBT | 质量认证 | 标准论坛 | BBS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ChinaGB标准频道 >> 标准论坛 >> 正文
试论标准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标准导报》    点击数:808    更新时间:2005/9/7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编者按:本文是作者刚刚完成的一篇书稿,准备纳入即将出版的《标准化概论》(第四版),作为该教材的一章。体例、格式以及表述方式均按统编教材的要求。在本刊先行发表的目的,在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恳请广大读者提前帮助纠正其中的谬误和不妥之处。作者承诺,凡对该文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者,均予以答谢。反馈意见请寄本刊编辑部并注明详细通信地址。

    一、标准化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

    (一)什么是过程?

    “过程”是个最常用、最一般的概念,通常被解释为“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过程”即“程序”。

    国际标准(ISO 9000)将“过程”定义为“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而“程序”则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规定的途径”。从而将“过程”与“程序”加以区别。

    ISO对“过程”的定义是从产品质量管理的角度给出的。因此,它的含义比一般的理解更深刻、更具体。

    1. 任何过程都要有输入。输入的可能是人力、物力资源,也可能是信息资源。总之,没有任何输入的过程是不存在的。

    2. 输入不是目的,输入要转化为输出。输出的可能是物质实体,也可能是某种信息。它们都可被视为产品。

    3. 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也是对输入资源的消耗过程或转换过程,转换的目的是要使之增值,或者使输出的产品价值提高,或者使输出的信息更有意义。否则,转换就成为毫无意义的活动。

    根据这个定义,凡使用(输入)资源,并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都视为一个过程。

   (二)标准化是一系列活动过程

    标准化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创造并且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标准化活动,从来就不是孤立进行的,或者结合生产实践,或者结合管理实践,或者兼而有之。到今天,标准化活动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

    标准化活动在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它的基本功能是总结实践经验,并把这些经验规范化、普及化。由此决定了标准化活动有着与物质产品的生产活动所不同的特点。但是,它的每一项活动,从实践经验的总结,到经验的规范化和普及化,也就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等等,实际上也都是一个“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过程。

    标准的制定是标准化过程的一个子过程。它的基本任务是总结实践经验并将其规范化(制定成标准)。这就是一个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输入的资源除人力、财力和必要的研究、试验条件外,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信息资源;输出的产品是标准,这个标准便是通过信息转换而被增值了的信息的载体,并且依据是否增值以及增值的多少来评价标准的优劣和标准化活动的成败。

    标准的实施是标准化过程的另一个子过程。它的基本任务是将标准所承载的信息传递(转换)给生产、管理等各项实践活动过程,成为这些过程的输入,指导这些过程中的有关活动按照标准提供的信息正确地进行。这也是一个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输入的除标准信息外,有时还需投入其他资源。譬如,与宣传培训有关的资源,新旧标准更替需要的资源,为符合新标准要求进行工艺、技术改造和检测设备更新所投入的资源等等,均属过程输入。这些输入都是为了转化成输出。输出的内容目标准而异,有的表现为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的提高,有的表现为生产过程的稳定,有的则是产品质量可靠、顾客满意度高。这些输出是衡量标准是否符合预定目的的主要依据,也是判定标准化投入是否在转换过程有所增值的最终证据。

    标准实施的信息反馈,这也是标准化过程的子过程。它的基本任务是收集、分析标准在实施过程的表现,并将有关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组织,以便采取措施,这同样是一个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输入的资源包括为收集和分析实施过程信息的投入,输出的是向相关组织传递的信息。这个信息转换至关重要,它能使相关组织及时掌握标准在实施过程产生的效果、出现的问题以及必须及时采取的纠正措施,同时为下一个过程循环准备必要的信息资源。

   (三)标准化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

    人类社会的标准化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不仅国际标准化、国家标准化和企业标准化都各有其目的,而且每制定一项标准、每一项标准化活动也都是有其特定的目的和目标的。

    标准化目的既是标准化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标准化过程的归宿。对标准化过程的评价和考察,归根结底就是看它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的,这个目的是否通过标准的实施达到的。

    就国际标准化而言,它的主要目的是:

    1. 获得最佳秩序,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

    人类社会之所以达成共识,共同制定并遵守国际标准,这完全是由于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秩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秩序的建立和形成是要通过规范的作用,而标准不仅具有规范的特点,并且发挥着规范的作用。它以科学合理的规定,为人们提供一种最佳选择,使它不仅能被广泛认同,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且达到促进最佳社会效益的目的。

    2. 消除和减少贸易技术壁垒,营造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

    经济全球化、全球市场的建立、产品的全球生产、商品的全球流通,都要求全球标准的支持。国际标准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的基本因素,标准基础上的合格评定是建立买卖双方信用的基础,“一个标准、一次检验、全球承认”是建立公平、高效市场环境的理想目标。

    3. 为技术发展提供平台,促进技术交流

    国际标准不仅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而且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国际权威性。它既是共同遵守的技术规则,又是增进相互理解的统一的符号系统。世界各国都可借助这个平台与全球进行沟通,共享标准化成果,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

    4. 缩短跨越“数字分水岭”的时间

    我们这一代人正在建设的是信息社会。数字电子设备是信息社会的关键构件,通常被称做“信息通讯技术”(ICTS),它对社会发展的每一方面,直至减少贫困都有直接影响。“数字技术分水岭”把国家分为享有ICTS的“富国”和不享有的“穷国”。使ICTS能为发展中国家所用的关键是ISO、IEC、ITU制定的国际标准,广泛参与国际标准化是跨越和消除分水岭,把ICTS的富国和穷国联接起来的必要条件。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估算,跨越无线电分水岭用了70年,跨越电视分水岭用了40年,ISO、IEC、ITU通过标准化,将使跨越“数字技术分水岭”的时间大为缩短。

    (四)标准化是有组织的活动过程

    标准化活动始终是一个组织的行为。这个组织最初是企业,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为标准的应用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提出了新的需求,于是形形色色的标准化团体相继产生了。行业(团体)标准化组织、国家标准化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空前发展,使标准化由最初的企业规模扩展为国家规模和国际规模。这些组织的活动及其所制定的标准,记载着百年来工业社会的进程和发展的轨迹,并为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准备了一套保证公平贸易的技术规则。

    企业是标准化的发祥地和最基层组织。最初的企业标准化仅限于与企业技术活动相关的内容,作为企业技术机构的一项任务,标准化活动被认定为技术工作的一部分。后来,标准化在管理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使它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有的企业甚至设立了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标准化还会有新的发展。

    国家标准化是20世纪初期才开始的。第一个国家标准化组织是1901年成立的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英国标准学会的前身)。从1901年到1921年这20年间各工业发达国家纷纷组建国家级的标准化机构,开始大量制定国家标准。到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建立了国家标准化机构,组织制定国家标准,管理国家的标准化活动。

    国际标准化是全球范围的标准化活动。组织这项活动的机构主要的有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和ITU(国际电信联盟),他们组织制定国际标准并开展相关的国际标准化活动(详见本书第12章)。

    二、标准化过程模式

    标准化是一个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一系列互相关联的活动组成的。其中的每一项活动又可能是由一系列更具体的活动组成的过程。为了把握这个过程网络,借助形象化的模式对其做进一步的展开。

    (一)标准化基本过程模式——标准化三角形

    标准化的基本模式,反映的是标准化的基本过程。所谓基本过程是指单个标准从制定、实施到信息反馈的一次循环过程。

    标准化过程的三个环节,可以看做是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的三个子过程。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地位、作用可以用一个等边三角形来表示(见图1)。

    标准化基本过程之所以用等边三角形,其含义是这三个子过程是同等重要的,不存在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的问题。

    三角形的三个边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信息传递(转换)的闭环通道。AB是标准信息的生成过程,BC是标准信息的传递(转换)过程,CA是信息反馈过程。标准化过程实际上就是由标准信息的生成、传递、转换、反馈等环节组成的连续过程。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上发生缺失或功能不足都会对整个过程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如果个别环节发生中断(如缺少信息反馈)则整个过程便会中断,闭环变成开环,反馈过程变成无反馈的失控过程。标准化过程中发生的许多不良反应,都可通过对这个三角形的解析找到原因。

    三角形的三个子过程,是标准化过程最基本的结构要素。它们中的每一个又都是由一系列更具体的活动组成的过程。

    1. 标准的产生过程

    标准的产生过程同时又是标准信息的生成过程。由于标准化对象不同,这个过程所包含的活动内容也会有所不同,尤其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产生的过程差别更为显著。尽管如此,过程内容大体均包括下述相互关联的一系列活动:

   (1)标准需求调查。明确制定标准的目的和应满足的要求;

   (2)试验研究论证。根据需要对有关问题进行必要的试验、论证;

   (3)起草标准并反复征求意见。必要时补充调查或试验;

   (4)编写送审稿并组织审查;

   (5)编写报批稿并经主管机构复核、审批、发布。

    上述的每一项活动,又都是一个过程,其中也包含一系列互相关联的更具体的活动。

    为了规范国际标准的产生过程,ISO和IEC发布了专门的导则性文件。我国还依据该导则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标准以规范国家标准的制定程序(详见本书第7章)。

    标准化过程中,这个阶段的工作内容是较为清楚和明确的。这个环节既是政府资源投入的重点,也是关注的重点。

    这个阶段容易发生的问题有程序性的(如参与制定的人员代表性不够、征求意见范围过小等),但更主要的是实质性的,即标准的适用性、可行性、先进性方面的问题。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常与制定标准目的不明确、调研不彻底、信息不充分、信息转换失误等因素有关。

    2. 标准的实施过程

    标准化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标准化的目的只有通过标准的实施才能达到。

    标准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并用以指导实践的统一规定。这个规定是否科学、合理,也只有通过实施才能得到验证。

    标准不仅需要通过实施来验证其正确性,而且标准的改进和发展的动力也来自于实施。总之,实施这一环节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标准的实施过程包括哪些活动内容?由于不同的标准实施的难易程序不同、要求的条件不同等原因,难以做出统一规定。对于较为重大且涉及面较广的标准,应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具体可包括如下活动。

   (1)实施过程策划。明确目标、责任、程序、进度、措施;

   (2)实施准备。组织准备、物资准备、技术资料准备、人员培训;

   (3)实施过程管理。更改文件、执行标准、原始记录、问题处置;

   (4)总结和改进。效果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必要时修订标准。

    上述的每一项活动同样是由一系列具体活动组成的过程。在标准实施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是不认真、不主动,.“轻实施”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该实施的标准不实施,即使实施也不认真准备,出现问题也不积极采取措施,从而影响标准化效果的发挥。

    工业发达国家的标准都是自愿采用的,其实施的动力,一方面来自标准本身的科学性、公正性产生的信任,一方面通过产品认证(详见本书第11章)。

    3. 标准信息反馈过程

    标准是由人制定的,在制定与审查过程中尽管遵守规定的程序,并通过征求意见等活动,力求消除标准的缺陷和不足,但是,由于客观实际的复杂性和人的知识的局限性,标准与实际脱离的事常常是难免的。标准中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都会暴露出来。能否在实施过程及时把握这方面的信息,向有关组织及时反馈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标准做必要的调整或采取某些补救措施,这是防止标准负面影响扩大、降低标准化风险必不可少的过程。

    信息反馈过程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会因标准不同而有很大差别。企业标准是企业自己制定的,实施范围也仅仅在本企业内部,发现问题和纠正都较为方便。如果是国家标准,情况就大不一样,标准所覆盖的企业越多、范围越广,表现出来的问题就越多、越复杂。它不仅要求企业要及时地反馈信息,而且要建立起畅通的信息渠道,确立接收信息、分析研究信息、处理信息的专门职能。就整个国家的标准化而言,这个信息反馈过程,实际上是要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信息沟通网络。

    信息反馈是标准化基本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过程的终结,同时又是下一个过程的开始。它总结了前一个过程的经验和问题,并依据客观环境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提出标准修订的新目标,这是标准化过程永不止息的推动力。标准化过程的信息反馈功能越差,标准中积累的问题越多、标准落后的速度越快,标准的适用性便越差、威信越低。哪一类标准的信息反馈中断,过程也就中断了,标准失去了改进的推动力,便会走向老化、僵化,失去活力和存在的价值。

   (二)标准化发展过程模式——标准化金字塔

    标准化三角形反映的是标准化的基本过程,即“标准的产生—标准的实施—信息反馈”。但标准化活动并不到此终止。当基本过程结束时,第二次ABCA循环就开始了。第二次循环的终点又是第三次循环的起点。依此循环,永不止息,这才是标准化的全过程。

    标准化过程的ABCA循环,不是一次次地原地旋转,而是每循环一轮,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改进,即通过标准的重新制定或修订,使标准向前发展一步。标准化就是在这种不断地循环中一步步向前发展的。它的发展轨迹是无数个不断“迁升”的三角形,它的发展模式就是构筑“标准化金字塔”(见图2)。

    1. 标准化三角形迁升的动力

   (1)迁升的定义

    标准化三角形从初始的ABCA循环,向下一个以及以后的一系列循环的过渡方式叫迁升。

    “迁升”的含义是这种过渡具有上升或跳跃式发展的特征。就是说,当标准重新制定或修订后,这个新标准或者增加了新功能或者原有的功能水平有了提高,即有了新的增值。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同变化着的客观环境对标准提出的新要求相一致的。

    迁升,有时是量的积累(如水平的提高),有时是质的飞跃(新标准取代旧标准)。若干次量的积累也能形成质的飞跃,因此,迁升的实质是质的飞跃。标准化发展过程呈现的阶段性,就是迁升的表现。

   (2)迁升的动力

    不论是标准还是标准系统它必须处于稳态才能发挥其功能。因此,它的每一个ABCA循环都是处于稳态(静态)的。保持这种稳态是标准系统控制的重要任务。不仅要及时排除影响系统稳定和系统功能发挥的各种干扰,而且从着手建立系统时就力求稳定(如不制定短命标准)。标准系统持续稳定的时间越长,标准化成本越低,对相关系统的干扰越小,社会效益也较好。

    但是标准系统不可能永远稳定,因为它不是一个孤立系统,它自身的稳定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由于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市场的变化以及标准需求方的要求,使原有的标准或系统不能适用时;如果标准系统不依据环境的要求及时应变的话,这个系统要么失效(自愿性标准),要么产生负效应(强制性标准)。标准系统控制的又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当出现这种要求时,或者当已经预见到这种趋势时,即应组织标准的修订或对标准系统进行调整,这就是迁升发生的原因。

    标准化三角形的迁升虽然是人为实现的,但其动力却源于标准所处的外部环境。迁升的尺度、迁升的内容均须依据环境的要求,但参与迁升过程的人的能动作用,如对客观要求的识别、迁升内容和尺度的确定以及迁升时机的把握等,对迁升是否成功都有决定性影响。

    2. 标准化金字塔与标准水平

   (l)标准化金字塔

    标准化金字塔是“ABCA”标准化循环的结果,即标准化三角形迁升的结果,是标准化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的形象化模型。

    金字塔不仅形象地表达标准化三角形迁升的过程,而且还能形象地表达迁升的目标或结果——标准的持续改进和标准水平的不断提高。

    金字塔表明,标准化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而是一个同外部环境协调进行的活动过程,主要是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和标准信息反馈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次就完结了,而是一个不断循环、逐步提高,有时是跳跃式上升的过程。这就是标准和标准化水平提高的过程。所以称之为标准化的发展模式。

   (2)标准水平问题

    提高标准水平是长期以来标准化工作追求的主要目标,而在什么是标准水平、如何衡量标准水平以及如何提高标准水平等问题上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解释,其中占主导的是用标准涉及的产品、过程或服务的特性值的多少和特性值的高低,做为判定水平高低的证据。而判定的准则或参照系则是其他国家的标准或国际标准。这种用特性值简单对比的方法虽然也能说明某些差距或问题,但这样做容易产生“水平就看指标”,提高水平就是提高指标之类的误导,把提高标准水平这一艰难而繁重的工作简单化。

    标准水平是对标准(合标准系统)的适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的综合评价,一般说来这个评价是很难和很复杂的。自然标准水平的提高也就不会像修改一个指标那样简单易行,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标准化金字塔描述的就是这个过程的外部表象。

    标准水平的提高过程,是诸多方面的整合过程,恰如一座金字塔的形成过程。金字塔是一层层垒高的,标准水平也是通过持续化地改进才得以提高的,这个持续改进非常重要,舍此,则不会有标准化三角形的迁升,长期不迁升的标准(尤其产品标准)便会失去活力,不可能形成金字塔。没有金字塔或金字塔很少的标准系统,其标准的个体水平低,整体水平也低。

    因此,探求标准整体水平不高的原因以及提高水平的途径,都需要透过标准化金字塔,认真解析反映标准化过程的标准化三角形。

    (三)标准系统是标准的存在方式

    在标准化的初级阶段,人们所制定的标准常常是为解决某一具体的技术性问题,不仅内容较为单一,而且其存在方式也是个别的、零散的。

    到了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标准化都积累了50年以上的成就,无论是企业标准还是国家标准,都形成了数量可观的阵容,并以系统的方式存在,这是标准存在方式的一次质变。

    现今的标准,不仅以系统方式存在,而且以系统方式发生作用,这是同标准作用对象的系统属性相吻合的。例如,为规范某种产品的质量,企业制定了一个该产品的质量标准,在标准中对产品应满足的质量要求做了明确规定。有了这个标准可以明确这种产品的质量管理目标,同时也为最终的质量检验提供判定合格的准则。但是,实践证明企业只有这么一个孤立的产品质量标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制定对实现产品最终质量要求起保证作用的原材料、零部件、工艺装备以及作业和管理等标准,共同发挥作用。这就是一个以产品质量标准为核心的标准系统。产品质量的保证作用说到底是这个系统的效应。

    当我们对标准和标准化活动中的任何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时,都不可能割裂这种客观存在的内在联系而将某一项标准孤立起来进行分析,必须把它放到它所在的系统中,视其为系统的一个要素。这是现代标准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对标准化过程的考察是不可能脱离它所赖以存在的系统的。

    三、标准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

   (一)标准系统的形成

    标准系统是怎样形成的呢?大体上有两种途径:

    1. 从局部到整体

    就大多数情况而言,无论是企业、行业和国家的标准系统,都不是先有系统总体设计,然后逐步实施,最终形成系统。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急需的标准,再根据新的需要增加新标准,渐渐形成一个小系统。如以产品标准为核心,以保证产品标准的实施为目的的标准系统,常常是许多组织最先建立的标准系统。随着标准化目标的扩展,又会开发出新的标准化领域,产生新的小系统以及为许多小系统所通用的基础标准、管理标准等等。这些实施中的标准和局部的系统又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根据客观的要求,不断地调整、修改、补充、完善。这个过程是无止境的,很难说到哪一天标准系统彻底建成了。它实际上是一个由不成系统的少数标准,到足够数量标准的累积过程;由标准之间联系不很密切到标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的调整、完善过程。到这种时候,可以说有了一个标准系统,但它仍不是最终和最好的。

    世界各国的标准化都是沿着这样一条途径走过来的,越是高层次的标准,越是呈现这样的规律。

    2. 从整体到局部

    所谓“从整体到局部”指的是这样一种建立系统的途径,首先确立标准化目标,同时,规划、设计实现该目标所需要的全套标准(这实际上是系统总体设计),然后,根据总体设计、分步骤、分阶段地制定全套标准。

    实施规划的做法各有不同,一此标准化基础较好的组织,借此机会对现行标准做了一次整顿,提高了标准的系统性和适用性;有的企业为了争时间、赶任务,在较短时间内突击制定出大量标准,这些标准从表面上看齐全、配套,体例格式也符合要求,但标准不是优化的结果而是现状的简单描述,标准之间也未能做到充分协调,这样的系统建得快、垮得也决,不仅见不到效益,还会挫伤企业的标准化积极性。

    实践证明,从整体到局部的系统建设,也是一种途径,它对于有限目标和小范围的局部标准系统是可行的。标准系统的覆盖面越宽,系统越复杂,系统的要素越多,要素的更新越频繁,采用这种途径越困难。

    (二)标准系统的特征

    1. 标准系统是人工系统

    无论是按哪种方式和途径建立的标准系统,都是人工系统或称人造系统。这个系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的。人们创造这个系统是有一定目的的。这个系统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经济、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这个系统不是个封闭系统,而是同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有着普遍的内在联系,并进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

    2. 标准系统不具备自组织能力

    标准系统靠人工建立,标准系统的改善和调整也要靠人工,这是标准系统很突出的特征。由于人们建立这个系统的目的是为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服务,这就要求它必须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要求,当这种要求发生变化时,它也必须及时应变,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变化了的客观要求相适应。然而,标准系统不具备这种自组织和自适应的能力,无法自动调整自身的结构和功能,这就必须对标准系统进行人为干预,以保持其适应性和适用性。

    3. 标准系统需要人为控制

    标准系统不是封闭的。任何标准系统都要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交换信息,并不断淘汰那些低功能的和不适用的要素,及时补充新要素。标准系统的这种开放性,增强了标准系统的活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这是标准系统发展的动力。

    由于标准系统不能自我调节,无论是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还是系统要素的更新,都要通过人为的控制实现。离开人的控制,标准系统就会由于适应性下降而逐渐失效或瓦解。

    四、标准化过程控制

   (一)标准化过程控制的目的和任务

    1. 标准化过程控制是标准化管理的重要任务

    标准以系统形式存在并发生作用,这个系统又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并能适应环境的要求。但是,由于标准系统是一种无自组织、自适应能力的人工系统,离开人为的干预或控制,标准系统既无法形成和发展,也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对标准,尤其是标准系统的控制,便成为对标准化过程进行管理的重要任务。

    当标准系统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标准化管理机构(企业的或国家的)对系统实施控制的能力和力度,对该领域标准化作用的发挥以及标准化本身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强调和重视标准的制定和标准系统的建立是对的,但制定之后如何去实施以及标准系统建立之后如何维护和发展它,是更值得重视的问题。否则,即便制定了大量的标准、建立了系统,也会由于管理不善、过程失控,体现不到标准的作用。客观形势和标准化自身的发展,都把对标准化过程的控制问题提上了管理者的日程。

    2. 降低过程阻力,提高资源、信息的转换(传递)效率

    标准化过程是由标准制定、标准实施和信息反馈等要素组成的闭环过程,即标准化三角形。如果标准化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子过程以及子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缺损,都会对ABCA循环产生影响,或降低循环效率或造成循环中断。

    标准化过程中出现的这类问题统称为标准化“过程阻力”。

    标准化过程中一旦出现某种阻力,即使对过程投入大量资源,也会由于资源和信息的转换效率降低,从而降低标准化效果,甚至产生负效果,如:

    ·标准制定过程中,如果对市场需求的调研不充分或未做调研,使所定标准脱离实际,倘若按该标准组织生产,便极可能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产生标准化的负效果。

    ·标准实施过程中,如果实施的准备工作不充分,该更改的文件来更改,该更换的工装未更换,有的岗位按新定标准操作,有的按老规定执行等等,势必打乱正常的生产秩序,造成不应有的负面影响。

    ·信息反馈过程中,如果标准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有标准本身的问题,有执行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反映,或虽已做出反映,但因信息渠道不畅,致使该及时更改的标准未做更改,该采取的措施未能及时采取等等,也会降低标准化效果乃至产生负效果。

    这仅仅是企业标准化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阻力,实际情况比这些还要复杂。至于国家标准化过程以及国家标准系统中的阻力的表现形式以及发生阻力的原因就更为复杂。然而,恰恰是由于存在这样那样的阻力才降低了标准化投入的转化效率,标准化过程控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消除或降低标准化过程阻力。

    3. 保持标准的适应性和适用性

    标准是标准化活动的直接产物。但标准化活动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制定出多少标准,而是要通过标准的实施产生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标准化过程的终端,资源转换的最终结果。

    但是这个资源转换的过程链并不像一条固定式生产流水线那样稳定和目标一贯。标准化过程对应的是一个多变的客观环境,它包括诸如法律、法规的变化,市场形势的变化,顾客要求的变化,以及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新要求,尤其是科技进步对产品创新的巨大推动作用等等,都要求我们及时地调整标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标准化过程的目标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如果标准乃至整个标准系统不能依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就不会有标准化三角形的迁升,也不会有标准化金字塔的形成。即使当初被相关方认定为具有较好适用性的优秀标准,也会由于时过境迁而变得落后了,最终导致标准整体水平低下。其直接后果就是标准滞后于经济技术发展的要求,适用性差、先导作用不强、标准化投入的增值效果不明显,甚至产生负效果。因此,保持标准和标准系统的适应性和适用性是标准化管理的核心任务,是标准化过程控制的主要目的。

   (二)标准化过程控制的关键——信息反馈

    标准化过程不是只有一个简单的过程链,而是由许多过程链交织在一起的过程网络。对这个过程网络实施控制的组织,实际上也是一个管理网络。它们之间既有资源和信息的输入、输出,也有资源的转换和信息的反馈;既有相互作用,又有相互要求。每一个标准化组织、每一个标准化工作者乃至与标准化相关的人都能在这个网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过程控制就是要使过程网络中的每一个过程以及过程中的每一项活动处于受控状态。控制的内容会因过程和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对其中的关键过程的控制,还应包括必不可少的评审、验证和确认等项内容。

    标准化过程,大多是信息的处理过程,对过程的控制,就是对信息的控制。标准信息控制的关键环节和内容是:

    1. 标准化过程的“状态信息”

    过程控制是标准化管理组织的基本职能和重要任务。而任何一级的管理组织其控制职能的行使都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在对信息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方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没有信息支持的控制是盲目的控制;没有信息支持的决策是主观决策,都会带来标准化风险。为了实施有效的过程控制,首要的条件就是标准化管理组织要获得足够数量的信息,尤其是标准化过程的“状态信息”,如:

    ·颁布的标准是否已被相关方获得?是何原因尚未获得?

    ·标准是否被相关方实施了?有哪些实施了?哪些尚未实施?

    ·实施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标准本身有什么问题?客观上有什么问题?影响和后果是什么?影响面多大,该如何处置?

    ·标准系统中哪些标准已不适用,该修订了?哪些标准该废止了?

    ·经济、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法律法规等客观环境的变化对标准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急需制定哪些新标准等等。

    这些问题,有的可在每五年一次的标准复审时得到解决,有些问题是不可能等上五年的。对于涉及面较广、影响较大的标准,如果存在较多或较为严重的问题,是要越快越好的获得反馈信息并且越快越好的予以修正。此外,像那些与市场竞争有关的标准,还有个抓住机遇的问题,更要求快速反应。

    这类对标准和标准系统进行控制所必须的信息还可列举许多。如果实施控制的管理机构不掌握这方面较为准确的信息,它将不知如何作为,甚至无所作为。无论是企业的还是国家的标准系统,都可能从这里找到一些影响其作用发挥的原因。

    2. 信息反馈渠道和反馈功能

    标准信息反馈是标准化过程的一个重要子过程,是标准化三角形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构成要素。它的基本功能就是反馈标准化过程的“状态信息”。这个“状态信息”是标准化过程控制的依据,也是标准化三角形“迁升”和标准化金字塔形成的推动力。然而,在某些标准化过程中并不具备完善的信息反馈子过程,许多情况下,标准的实施状况并无信息反馈,许多标准颁布实施后状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标准化管理机构是不清楚的。对缺乏标准系统“状态信息”支持的管理和控制来说,难免带有不同程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标准信息反馈问题,可以说是标准化三角形中的一个瓶颈。没有信息反馈就不会形成闭环过程,而是一个无反馈并环过程,它实际上是个放任自流的过程、失控的过程。处于这种过程的标准和标准系统其适应性和适用性都要不断衰减。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会有许多,但最关键的是反馈渠道和反馈功能问题。标准化过程网络中,几乎每时每刻都有资源的投入、产出,以及信息从输入到输出的转换。这其中的大量信息,有的形成新的资源,要及时存贮和积累;有的在网络中流动,沟通、协调各要素间的关系;有的则要向相关部门反馈,作为过程控制的输入等等。没有反馈渠道或渠道不畅通、不健全,这些极有价值的信息便白白流失。此外,标准信息的反馈是不会自动实现的,除渠道之外,还需要有相关的组织承担这样的功能。标准化系统功能结构上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信息反馈功能严重缺失,甚至那些身处最基层与实施标准的企业直接接触的管理机构也不具有这样的功能或不行使这样的职能。

    3. 双向的信息沟通

    标准化过程也可以说是信息的传递和转换过程。在标准化过程网络中流动的信息不只是单一方向的反馈信息,而应该是双向的信息沟通。如前所述,向标准化管理机构反馈标准化过程的“状态信息”是十分重要的,与此同时标准化过程中的一些环节也需要标准化管理机构对反馈的某些信息做出反应,尤其企业在其标准化活动中,有时需要政策指导,有时需要技术援助,有时则需要与国际市场竞争以及市场准入有关的广泛的信息支援。这类信息的需求,会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强。

    这种双向的信息沟通是标准化过程生命力的源泉。建立沟通渠道、明确沟通职能、保证信息的质量、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着力解决信息资源不足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是实施双向信息沟通的要求。

    实现这些要求的关键一环就是建立完善的标准信息系统。建立这个系统的目的就是承担起双向信息沟通的任务。标准信息服务机构和标准信息系统,是否具有收集、处理、传递标准化过程“状态信息”的功能;是否能向企业提供信息支援,特别是国际贸易中急需的标准信息,是衡量这些机构和这个系统的目的性及其功能价值的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说,现有的标准信息系统是个功能不完善的系统。这种不完善的根源就是当初设计这个系统时为它所确定的“目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它依据这个目的所形成的功能、提供的服务等都已经满足不了客观要求。如何完善这个系统,最关键的就是依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双向沟通的需要,重新明确系统建设的目的,并依此确立它的功能和收集、传递的必要信息。

    五、标准化过程评估与改进

   (一)标准化过程评估

    1. 标准化过程评估的目的

   (1)标准化过程控制的需要

    过程控制通常由三个基本活动组成,即:

    ①评估过程的实际绩效;

    ②将实际绩效与目标对照;

    ③对差异采取措施。

    标准化是有目的(目标)的活动。标准化过程控制的根本任务,就是保证过程达到既定目标。

    标准化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子过程)实现的,而这一系列活动也是有其各自的目标的。标准化过程控制,不仅要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而且要及时发现这些子过程的实际绩效与目标的偏离,从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因此,要想对标准化过程实施有效控制,不仅需要信息反馈,而且还需要对过程进行评估,包括必要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

   (2)标准化过程改进的需要

    标准化过程是为达到标准化目的而设计的。这个过程一般来说是标准化活动规律的反映。如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审批程序,是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只有遵守这个程序才能确保标准符合相关要求。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随意超越应当经历的阶段,并且每个重要阶段都应有承担职责的负责人和进行必要的评估、形成相应的文件。

    标准化过程也同其他过程一样是要随情况的变化而改进的。哪些环节要改进、如何改进、改进方案是否可行、是否有效等等也都需要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尤其是通过对过程的评价来决定取舍。

    2. 标准化过程评估的对象和内容

    标准化过程评估的对象,包括标准化过程的所有要素,如:

   (1)标准化基本过程(标准化三角形)

    ·评估标准化过程的稳定性;

    ·评估三角形的闭合性(是否形成闭环);

    ·评估三角形的迁升(对环境的适应性、应变性);

    ·评估标准制定子过程以及其中主要阶段的工作质量;

    ·评估标准实施子过程以及实施效果;

    ·评估信息反馈子过程以及信息的质量。

    (2)标准化发展过程(标准化金字塔)

    ·评估标准化金字塔的阶段特征(标准创新、发展的状况);

    ·评估金字塔对环境的适应性(标准水平评价)。

    (3)标准系统(标准体系)

    ·评估系统的目标(目的的合理性、可行性);

    ·评估系统的结构;

    ·评估系统的功能或效用;

    ·评估系统的运行状态;

    ·评估系统的发展趋势。

    (4)标准

    ·评估标准的适用性;

    ·评估标准的技术经济效果,等等。

    3. 标准化过程评估方法

    (l)方法的重要性

    方法就是人的活动的步骤、程序、格式,或者说,是人的活动的法则。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进步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着在我们面前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的头等重要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法”。印度学者拉姆·纳斯沙玛也指出:“一个学科之所以称之为科学,是由于应用了科学方法,科学的成功是由于科学方法的成功”。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上述学者们的断言是正确的。

    同标准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是质量管理学。这门学科,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方法的开发。从质量水平的评价方法、接收概率的计算方法到过程能力的评价方法和各种过程控制国法,以及老七种工具、新七种工具、5S管理、6σ管理、测量过程的控制方法、数据处理方法、抽样方法、实验设计方法等等,几乎达到数不胜数的程度。其中有的已形成国际标准,有的还发展成独立的学科。质量管理之所以发展成为举世公认的一门学科,除了质量大师们的理论建树之外,最主要的是它走的是一条不断开发本学科方法论的发展路线,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实践。这样做的结果,不仅造就了一门新学科,而且质量管理活动也成为组织自主开展的活动。这些活动中的新经验、新创造和新需求,又可丰富学科的内容并推动学科发展。

    (2)标准化过程评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标准化过程与质量控制过程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只是标准化过程的产出是标准,质量控制过程的产出是符合标准的产品。质量控制过程有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可以做到精细化管理;而标准化过程控制,不仅尚无定型的科学方法,而且连这类方法的研究也还没有提到日程。这不仅是标准化学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制约标准化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因素。标准化过程是必须控制的,如果没有方法可循,要么失控,要么陷入主观盲目判断。

    在标准化自己的方法论和方法体系尚未形成或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以及通用的评估方法,为我所用,如:

    ①调查研究方法。包括典型调查(蹲点)、面上调查(跑圈)、开调查会、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专题研讨会,等等。这种通用方法在对标准化过程中的许多要素进行评估时都能运用。但必须注意这类方法尚未摆脱“手工业”的特征,它是一种调查艺术,对同一件事物,会因调查的人不同、调查对象不同,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因此,采用这种方法时要认真设计调查方案(时间、地点、人员、方法),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必要时进行二次调查或扩大调查范围,努力降低团随机性和各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②专家评分法。这也是经常使用的评估方法。其特点是运用专家的学识和经验。同时又可适当量化,用好了能收到满意效果。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设计好评价表和选择专家。如果是随意找来几个人打分,而且打分时又随意填写,做出的评估可能毫无价值。

    ③指标体系评估法。这种方法与专家评分法有相似之处,但比专家评分法更加规范。当评估对象和评估目的确定后,依此设定若干个相互关联的评估指标,形成足以反映评估对象某种性质的指标体系。并设计评估表、评估程序和评估准则,选择有资格条件的专家进行评估,将评估资料分析、整理,形成评估结论。

    ④其他评估方法。在现有的方法中,可以借用的评估方法还有许多,如:经济效果计算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工作抽查法、功能评价法、用户评分法、IE的方法研究、QFD(质量功能展开)法以及数据分析和过程评审等方法都可在标准化过程的不同阶段灵活运用。

    对过程的评估,有时要与监测和分析相结合,掌握过程的输入是否恰当?输出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过程与过程之间是否存在问题?监测的方法可以包括调查、考察和统计报告等。

    (二)标准化过程改进

    1. 标准化过程改进的必要性

   (1)提高资源(信息)转换效率的需要

    标准化过程是信息转换过程,同时也是将输入的资源转化为输出的过程。过程改进就是要消除影响转换效率的因素,克服信息传递的阻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标准化投资效果,实现增值转换。

   (2)适应相关方要求变化的需要

    标准相关方的要求是标准设计过程的输入。这种输入,经过多次信息转换形成输出,这种输出是否达到了相关方的要求(即使企业标准也不仅仅从企业自身考虑,首先是顾客,还有供应商、分销商乃至供应链上的所有方面),可以通过实施后的效果和相关方的满意程度来评价和确定。由于相关方的要求(尤其是顾客的要求)是经常变化的,因此,标准化过程也必须具备持续改进的能力,以适应这种变化。

    2. 标准化过程的持续改进

    标准化过程有资源的输入(其中主要的是人力资源,其次是资金、物资和信息)、资源和信息的转换以及信息的输出。每一个过程又包含若干子过程,每个子过程同样有输入到输出的转换。可以说在这个复杂的过程网络中,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影响资源转换效率和转换质量的因素,这就是标准化“过程阻力”。所以过程改进主要的是要消除阻力。如资源投入不足或浪费、职责不清、接口不相容或不协调、目标不明确或不能实现等都可能成为“过程阻力”和改进的重点。

    此外,随着形势的变化,原有过程中的某些内容(加标准的水平、标准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标准化工作程序等)也需要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加以改进。标准化三角形描述的标准化基本过程就是以信息反馈为推动力的循环往复的改进过程;由标准化三角形向标准化金字塔的过渡记载着标准化过程改进的轨迹。标准化就是在这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介绍
    相关文章
    《关于建立实施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统
    中国制造,如何用好标准这个“指挥棒
    新华时评丨“产能”没有过剩,“焦虑
    猪肉价格走势观察
    信托资产规模持续回升 资金投向不断优
    “认房不用认贷”政策落地广深 影响几
    财经聚焦丨物价运行平稳 消费持续恢复
    又一家国际卡组织“进场” 金融高水平
    麦当劳增资中国市场有何深意?
    从三季报看互联网平台企业业绩增长态
    专题栏目
    · 闪联标准晋级国际标准  · 高清标准战升级
    · 中外标准对垒刀片服务器  · 文档格式标准之争
    · 手机电视的标准之争  · 数字电视
    · 中国的3G之路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