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
——江苏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侧记
编者按
多年来,江苏省质监局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加大标准制定和推广实施力度,累计主导或参与制定了国际标准41项、国家标准906项,制定和实施江苏省地方标准2352项,建立实施各类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816个,为抢占技术标准话语权、促进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为集中宣传展示全省标准化工作成效、利用互联网及时推广标准化工作的经验做法,10月14日,江苏质监局正式开通“江苏省标准化成果展示平台”(http://www.jsbzh.com),通过互联网展示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成效,详细解读部分江苏省主导或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江苏地方标准,推广介绍获批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首批上网的内容包括:已建成的200个一、二、三产业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成果,精选的9项国际标准、50项国家标准、105项地方标准专家解读,33个地理标志产品特色介绍等,供大家随时随地浏览分享。特别是有77个品牌产品或服务开通了体验区,实现了与相关企业在淘宝、天猫或其官方网站的有效链接,方便大家深度了解、购买和体验。本报摘取江苏农业标准化、工业标准化、服务业标准化、地理标志产品的优秀成果连续刊登,以飨读者。
江苏省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紧密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现代农业,突出抓好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农业标准推广实施、品牌培育和宣传培训,取得了积极成效。
江苏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平台,不断增强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省累计建设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71个,其中已建成357个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推广实施各类农业标准5200多项,覆盖种植面积2536.7万亩、水面596.6万亩、畜禽2亿头(羽),促进种植户人均增收535.8元、养殖户人均增收1211.3元,累计增加经济效益约235.8亿元,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江苏省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的主要做法值得学习:
强化组织领导。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连续多年将农业标准化工作写入省委、省政府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农业标准的制定和农业标准推广实施工作,为全省农业标准化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各级政府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考核力度不断加大,将农业标准化工作逐步纳入到部门工作和地方政府工作考核内容。在示范区建设中,坚持将县(市)政府作为示范区的主要承担单位,质监、农林、水产、财政、科技等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第七批国家级示范区所在市县基本上将农业标准的制(修)订、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列入下一级政府的考核目标。政府重视、部门协作、强化管理、建立制度,有力地保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顺利推进。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各示范区实施过程中,承担单位按照项目任务书要求,注重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实现产前、产中、产后有标准可依。在示范推广中,不少实施单位还根据实际情况,对标准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不断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完善和提升标准体系。实践表明,标准体系的完善对示范区建设效果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加大宣传和投入。江苏省财政从“九五”期间农业标准化工作经费每年不足100万元增加到现在近2000万元,对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给予一定配套。全省各地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投入也逐年大幅增加,各市配套投入资金每年约6000多万元。在“3.15”“世界标准日”“质量月”以及不同农时季节,全省开展“农业标准下田头”等形式多样的农业标准化宣传活动,实地宣传农业标准,全省每年举办培训班400多期,发放各类资料近4万份,不断提高全社会农业标准化意识。
推动农业标准化产品与市场对接。为进一步宣传推介标准化农产品,我局分别于每两年举办一次、连续举办五届全省农业标准化成果展示会,参展产品全部来自全省各地建设的国家、省、市、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组织生产、加工,产品质量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体现优质优价,受到了市民的欢迎,大多数品牌农产品刚上展位就销售一空。展示的举行推进了标准化农产品和品牌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向全社会宣传了农业标准化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成效。
建设农业标准化人才队伍。采取分层培训的形式,由省级统一培训农业标准化师资,再依靠师资力量逐级培训各个示范区内农业标准化人员,从而将农业标准化基本原理、知识及示范区建设等相关内容贯彻到最基层。目前全省已初步建立起一支由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标准化管理人员为主的3000多人的农业标准化师资队伍,为示范区的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推广示范过程中,各示范单位将标准化的理念逐步由技术推广到服务和管理,运用标准化手段提升各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取得了积极成效。东海(老)淮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主要实施单位东海种猪场,在全程技术服务和管理中推广标准化,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供应种猪和苗猪,统一供应饲料,统一消毒防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屠宰加工,统一使用古淮牌商标销售。通过采取集中管理、责任承包的标准化管理模式,示范区内生猪产品商品化率达到100%,标准化覆盖率达100%,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8%以上,农户年均纯收入达到2.3万元/人,户均年增收达到2000元以上,人均年增幅达20%以上,有效提升了当地商品猪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的产业化水平。如东黄羽肉鸡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结合示范区实际制定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推广禽类现代化工厂养殖,运用标准化手段促进黄羽肉鸡在当地从普及发展向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上转变,不仅在养鸡生产最关键的预防病疫和病害方面上制定实施标准,而且积极向示范区内养殖户推广配套使用统一的优质鸡种、饲料,统一做好保温防寒以及日常管理工作,目前示范区内养殖户已达到230多户,容纳农户占示范区总农户91%以上,一年多来共养殖“黄羽鸡”1500万羽,实现销售收入40000万元,净利润5000万元,销售覆盖上海、浙江、安徽及本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等地。
有效转化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各示范区充分发挥标准的载体作用,将相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可操作、易推广的标准,运用标准化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新技术的推广普及。仪征食用菌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针对地方食用菌菌种、环境和工厂化生产的特点,总结长期生产实践经验,组织起草制定《瓶装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和《杏鲍菇全程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两项省地方标准,推广实施新型水循环降温控制、液体菌种在食用菌工厂化种植中的应用等5项生产管理技术,筛选出6个优良菌种并进行全面推广,新增食用菌栽培面积70万平方米,为江苏省规范、提升和推广食用菌生产技术提供了有力支撑。泰兴现代农业产业园标准化示范区,围绕示范区内不同作物产前的选种、育苗、栽培,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起草了6项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分别是以托鲁巴姆为砧木的黑长茄嫁接换根操作规程、避雨大棚Y型支架葡萄成型技术规程、以沼液渣为原料的蔬菜育苗基质制备方法、设施茄子优质高效生产技术规程、设施西瓜优质高效生产技术规程、西瓜工厂化嫁接育苗操作技术规程,加速了相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实施。
培育发展了一批农产品品牌。在建设第七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过程中,江苏省十分重视加强农产品品牌的培育,注重做大已有品牌、扶持成长中的品牌,加大对龙头企业、生产单位以及农业合作组织“三品”认证和品牌创建的引导和扶持,推动其以标准化手段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力。目前,13个示范项目共培育各种品牌农产品170多个,金山翠芽茶叶、句容美人指葡萄和草莓、东海(老)淮猪肉、如东黄羽肉鸡等一批知名农产品通过标准化手段,扩大了生产规模,稳定提高了产品质量水平,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探索实践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模式。句容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自项目实施以来,全市围绕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积极服务当地主导产业,即:应时鲜果生产、稻米生产、双底油菜种植、苗木及草坪种植和名优茶生产等五大产业,探索运用综合标准化原理,建立健全种植、加工、销售、物流、农业旅游等农业综合标准体系,涵盖传统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区域产业和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种植过程以及加工、流通、销售、销售全过程。该试点积极转化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加强标准实施的监管和品牌创建,重点在标准体系的综合完善、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休闲观光农业标准化发展、区域综合农业标准化示范、循环农业标准化模式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该市已参与制定省级农业地方标准35项、镇江市级地方标准45项,共推广实施各级标准370余项,各类示范区的种植面积达40万亩,园艺种植面积达5万亩,畜禽养殖90万只,水产面积达1万亩,全市标准化生产覆盖面达到80%;示范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5%以上;标准化农产品商品化率达到90%以上;农药年用量较前年平均下降10%;示范区农户平均年增收10%以上。示范区标准化覆盖率达98%,质量合格率、产品商品化率均达100%。年人均节本增收达1000元以上,累计增加经济效益达2.4亿元。
国家级黄羽鸡养殖标准化示范区
2010年,如东县人民政府承担单位、南通市众发禽业有限公司参加单位的《黄羽鸡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被确定为第七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示范区项目实施核心区为:如东县河口镇、栟茶镇、洋口镇、袁庄镇、双甸镇辐射海安、如皋等地,通如草黄鸡规模养殖200多户。项目建设实施“通如草黄鸡”包括饲养、管理、屠宰、销售等全过程的标准体系,通过宣传、培训和监督,促进了黄羽鸡标准化养殖的有力实施。
通过两年多时间的示范区建设工作,在县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及实施单位的齐心协力、宣传发动下,示范区广大农民运用农业标准化养殖技术的热情稳步提高,示范区的各项任务得以按时、保质完成,并于2014年1月顺利通过验收。
“通如草黄鸡”示范区项目实施三年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全县“通如草黄鸡”栏存量由2010年的1000多万羽增加到2013年栏存量1500多万羽。销售收入由2010年的1.6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1亿元,增加5000万元。其中:万羽规模养殖户达到200多户,建立了标准化养殖体系,产品质量达全部达到无公害产品质量要求。示范区走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集约化、生态化养殖之路,对养殖废弃物进行集中无公害化处理,并形成可利用的有机肥还田种植、养殖良性循环体系,与南通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常年供应示范区家禽废弃物合作关系,共同开发生物肥料。形成以如东县河口镇为中心,周边袁庄镇、双甸镇、洋口镇、丰利镇、岔河镇,栟茶镇等如东中西部地区为主体,同时辐射海安、如皋部分地区, “通如草黄鸡”标准化养殖辐射示范效果明显,促进了地方家禽业的健康发展。
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
句容地处苏南,紧邻省会南京,现辖9个镇、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3个风景区。市域面积1385平方公里,人口61.9万,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人口15.8万,是江苏最早建县的13个文明古县之一。境内山清水秀,生态环境宜人,拥有茅山、宝华山两个国家4A级旅游区以及赤山湖、二圣湖等水泊湿地,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称。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
句容市于2011年全面启动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创建工作。三年来,句容市依托应时鲜果、优质稻米、双底油菜、苗木草坪种植和名优茶生产等五大主导产业,系统运用标准化原理,建立了句容农业综合标准体系,并积极予以推广实施。通过创建,句容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切实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社会效益明显。示范市的建设和带动,有力地提高句容市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打响了句容市绿色、生态、优质农产品品牌,锻炼了一支标准制定、实施和推广队伍,每年句容市申报省地方标准20个以上。由镇江农科院、句容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制定地方标准《葡萄水平棚架式栽培生产技术规程》,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标准进行实施和推广,使句容成为江苏最大的鲜食葡萄生产基地。
经济效益显著。在示范市实施的三年中,截止2012年,句容市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年增幅达14.4%,农业总产值变化率达34.5%。全市标准化生产覆盖面达81.5%,示范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98.8%,示范区农户平均年增收10%以上,全市各类示范区年人均节本增收达1150元以上,累计增加经济效益达2.7亿元。
生态效益突出。三年来,句容市强化了投入品的管理,杜绝禁用药品流入,截止2012年,投入品用量较示范市建设前平均下降了29.5%,农业面源污染大大减少。2012年句容市顺利通过了生态市国家级验收。现如今,环保、生态及优美的人居环境已成为句容发展的丰厚底蕴。
国家级现代淡水养殖渔业标准化示范区
海安县地处黄海之滨,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交汇处,是南通市唯一拥有里下河淡水资源大县,江苏沿海特色渔业强县。全县现有水面9万多亩,2010年渔业总产值28.6亿元,渔业经济成为了农业三个百亿产业集群之一,在江苏沿海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敢为人先,抢抓机遇,成功实现了“江苏第一围”,创造了几个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河豚鱼繁养基地、亚洲最大的条斑紫菜育苗基地、亚洲最大的黑籽鳗培育基地。
国家级现代淡水养殖标准化示范区,自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来,县政府以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为抓手,把建设淡水鱼池塘养殖标准化示范区作为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大组织力度,采取了新措施,实现了新发展,跃上了新台阶。牢固确立“标准化生产”的理念,把渔业标准作为发展现代质量渔业的“一号工程”,通过主动对接科研院校、加快转化科研成果,有力地促进了现代渔业的发展。试点达到了预期效果,并于2011年11月顺利通过验收。
示范区通过三年的实施,标准体系较为完善,示范区实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2010年国家级示范区面积达12659亩,水产养殖户达382户,省级示范区面积达9652亩,水产养殖户达312户,两级示范区亩产均达到1500公斤以上,实现亩产值比项目实施前增长了225%。通过示范区的辐射,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推动了海安淡水鱼养殖产业的高速发展。项目核心示范区中洋集团拥有工厂化养殖温室15万㎡、标准化露天池塘1700亩以及研发、苗种、饲料等全部配套设施,年养殖750万尾,年销量3000余吨,销售额数亿元。“中洋”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中洋牌南通长江河豚是江苏省名牌产品。
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标准化示范区
标准化示范区核心区位于泰兴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由科技示范园区、高效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三大部分组成。2010年泰兴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承担了国家级农业产业园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泰兴市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严格按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及项目任务书的有关要求,认真组织实施,逐条逐项抓落实,顺利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并于2013年9月通过了国家级农业产业园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验收。三年多来,示范区内抽查产品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未出现质量安全事故。
标准化示范区生态效益日趋明显。示范区通过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效降低了农药使用量。2010~2012年,示范区农药亩用量分别为3.18公斤、2.87公斤、2.45公斤,分别比实施前2009年的3.6公斤/亩下降了11.67%、20.28%和31.94%。通过推广施用生物有机复合肥、畜禽粪便腐熟有机肥等有机肥料,落实秸秆还田等措施,既提高土壤质量,节约了生产成本,又有效利用了农业生产废弃物,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2010~2012年,累计还田秸秆5万多吨,利用优质有机肥6万多吨,平均每亩可节约肥料成本30元左右。
社会效益持续攀升。据统计,通过土地入股、土地租赁等形式,园区共流转土地1.1万亩,创建6个土地合作社、13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辟外销窗口7个,设立直销基地5个,节约集约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以核心区为例,年可安排190万个就业劳动日,工资性收入增加5700万元。
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建立了以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为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相配套的农业综合标准体系,推行实施从产前选种育苗、产中种植养殖、产后加工仓储物流以及环境、卫生、无公害食品、绿色产品等相关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598项。同时,积极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组织制(修)订《泰兴花生果分级》(DB32/T420-2010)、《工厂化西瓜嫁接育苗操作技术规程》(DB3212/T087-2012)等省、泰州市级地方标准27项,确保了农产品生产有标可依。
国家级有机稻米标准化示范区
2000年,由淮安市农业局首次在洪泽县岔河镇施汤村建立804亩有机栽培稻米生产示范区以来,洪泽县有机稻米栽培面积不断扩大,2002年示范面积扩大到4000亩,示范核心区面积2000亩。2001年,有机稻米标准化示范区获批国标委立项。
通过示范区建设,洪泽有机稻米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2年10月,岔河镇施汤村1200亩示范核心区获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有机食品生产者认证。淮安市农业局淮上珠牌有机栽培米和县农业局益民农业科技开发中心组织生产的九牛牌有机米和国瑞绿色食品公司生产的禾采牌有机米,分别获准有机食品认证,并在2002年、2004年、2012年中国(淮安)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上分别获得金奖称号。2012年有机栽培米核心种植基地已扩大到5000亩、辐射区面积达1万亩,成为国家级有机稻米栽培示范基地。
按照生产环境要求建立基地。基地选定在白马湖圩区,土壤肥沃,水源洁净,空气清新。在这里除了有肥沃的土壤外,还拥有独特的水源和气候环境。土壤有机含量高达3%堪比东北的黑土地;pH值维持在6.5~7.5的白马湖水,真正达到了土净、水净、空气净的自然生长条件。经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监测,产地条件符合有机食品开发要求。
选用优质品种。应用国标以上优质粳稻品种,采用有机栽培方式组织生产,实行水稻、绿肥轮作制度,养田解毒,不使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及其他化学合成物,使稻谷产品达有机食品标准。《中国质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