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国标委组织对江苏扬中市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试点进行考核,专家组给出了目标考核96分,亮点加分15分, 总评111分的成绩,顺利通过考核验收。近3年来,扬中在试点中形成了“接地气、惠民生”的“扬中特色”——标准注入美丽乡村,百姓住进幸福家园。
从4到6,在实践中提炼标准
7月20日早晨8时,记者走进扬中市八桥镇利民村西10组,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放着一个袋装垃圾,保洁员刘贤进正一家家收集着。
“村里组建了18人的保洁队伍,结合标准化试点工作,村里强化了考核细则。现在全村1000多户居民均以袋装垃圾清理自家垃圾,保洁员分片负责各区的河道、垃圾、绿化等工作。大家边劳动边宣传,村庄环境是越来越好。”刘贤进笑着说道。
时间回到2013年,扬中市在全省率先完成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为巩固成果,扬中市探索建立“八位一体”运行维护机制,将农村垃圾收运、河道保洁、绿化管护、道路管养、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文体设施管护纳入其中。2014年4月,国家标准委和财政部联合批准扬中市承担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试点。扬中市以此为契机,结合江苏省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系列地方标准的编制要求,依托“八位一体”成功实践,不断探索、提升,让经验吸收到标准之中,特别关注对“做得怎么样”的考核,把考核细则列为扬中地方标准,完成服务提供、服务评价标准体系,将江苏省4大类标准扩展为6大类,彰显了“扬中特色”。
记者了解到,扬中市各村(社区)按照每300人配备1名管护人员的标准,已组建1500多人的“八位一体”管护队伍,平均每个村(社区)近20人;实施市、镇、村三级考核,采取“月暗访、季通报、年总评”考核办法。根据考核结果和各村(社区)的区域位置、人口规模,给予12~16万元的财政补助,对考核前6名和后10名的村(社区)还分别进行奖惩,每年市、镇两级财政投入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资金近2000万元。
从79到12,在试点中打造亮点
“情系百姓,心在基层,整合公共资源,提供公共服务,促进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常态化,让村民真正得到实惠。”扬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兰乔根向记者娓娓道来。
扬中市在试点中从79个村(社区)中精心筛选出12个基础条件好、工作热情高的村(社区)作为试点,新治村,就是重点打造出的一张靓丽名片。新冶村集全国“美丽乡村”示范点、江苏省“最美乡村”、“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江苏省康居示范村”等荣誉于一身。
走进新治村,环境优美,道路整洁。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花红柳绿、小桥流水,风景宜人,阅览室、会议室、棋牌室等功能室人气旺盛,20多位村民子女在上暑期读书班、绘画班、书法班,十多位老年人在娱乐消遣;农村道德文化园,“爱、敬、诚、善”主题突出,图文并茂,成为村民的精神乐园;综合服务中心大厅功能齐全,服务项目涵盖百姓日常需求的方方面面,为社区群众提供了“家门口”的服务……
扬中的双新村、滨江村、兴隆社区、鸣凤村、八桥村、利民村、西来村等试点村能结合自身优势,扎实做好前期调研、草案制定、试验验证、修改完善等工作,不仅推动了标准化试点工作地顺利开展,更打造出各自的亮点和特色,利民村实行了垃圾分类收集,兴隆社区居住集中点服务功能多样化。
从11到167,在推广中晋档升级
标准注入美丽乡村,百姓住进幸福家园。“河青岸美,道路整洁,垃圾日清,污水收治……这些变化不是一时一刻,而是长期保持。这都是扬中的村民能亲身感受到的,这就是试点效果的真实写照。”扬中市委农办主任范选华深有感触地说。
扬中市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试点中11项标准的验证和推广实施,都是写在大地上的。该市以集中讨论、个别交谈、实地走访、书面征询等形式,在市级机关部门、镇(街、区)、试点村(社区)及农户4个层面6次征求意见,参与人员达1000多人次,共收到意见和建议71条;在标准体系的研究和编制中,结合“八位一体”运行维护实际,对建立标准体系进行针对性研究,从通用基础、服务提供、服务评价3个方面建立了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的标准体系,涉及167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69项、行业标准50项、地方标准3项。组织全市所有村(社区)负责同志进行标准宣贯,推进试点向纵深发展,让标准在区域上全覆盖,在指导上全过程。
目前,扬中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河道水质达到III类以上,建成江苏省三星级康居乡村11个、绿化示范村38个、生态村21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