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两会上,“以质量引领发展、以标准成就未来”的观念已逐渐形成共识,这对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大有益处。
说起质量和标准,大多数人都会往经济领域想,认为它们只适用于产品和服务。可是,几天前刚结束的市委全会报告明确指出,深圳要提升的不仅仅是经济质量,还包括社会质量、文化质量、生态质量和党委政府服务质量。这是因为,深圳要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不光要有一流的产品和服务,还要把自己打造成一流城市,才是实至名归,因此必须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治理质量。
高标准才能带来高质量,这在经济领域已几乎成为常识。“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这句话流行多年,说明大家早就从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成为标准制定者,才能获得更高的溢价,才能打破技术壁垒和专利壁垒,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市场化和国际化参与程度更广的深圳企业更是先人一步,争相走上参与标准制订的道路上。截至2016年底,深圳市研制国际国内标准累计已达4768项,其中国际标准累计1384项,国内标准3384项。这其中的佼佼者当属华为,去年12月,华为提出的站点能效SEE通过国际电信联盟ITU认证,正式成为通信能源领域的国际标准,让中国企业多年跟随者的形象得以改变。
和经济领域相比,以标准促质量的观念则亟待提高。不妨先看这么一件事。政协委员蒋雷今年一上会就表示,他在提案中指出的井盖与路面高低不平的问题,有关部门没有给出改进意见,他要把井盖管理的事“死磕”到底。委员关注的不是井盖结不结实而是安装得平不平整,既表明了其中的进步,也表明其中的质量提升空间。让井盖与路面齐平难不难?不难;为什么做不到?与其说是工作态度问题,不如说是标准缺失问题。假如井盖有严格的安装标准,也就不会成为问题了。
这样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再如,街头的隔离桩被拆除后,总留有螺丝钉嵌在路面,既影响美观也会带来安全隐患。
再看另一件让人大代表接力“死磕”的事。今年的预算编制,得到了会计师出身、向来敢言的郑学定等好几位代表的表扬。“点赞”的同时,代表们还是有话要说。肖幼美代表就建议,学习企业财务制度,相关费用只要增降达到一定幅度,就应该加注说明,方便代表审查。
以前,大家总说,深圳的预算报告太简单、太专业,读报告的时间太短,预算公开的透明度不够,什么时候也能像香港那样厚如“电话黄页”?经过多年努力,深圳的预算报告越来越厚,“看不懂”的东西也越来越少。今年的预算报告更是多达4大本、重达20斤,和香港预算报告有得一拼。预算报告的质量能不能提升得更快一些?能,那就是把预算编制这几年的进步形成标准并加以完善,而不是靠每年“挤牙膏”式改进。
素质、督促对质量提升有作用,但提升质量更应该靠标准。标准的意义在于:划定了质量的底线,整个社会只要按底线执行,质量就能得到保证,这才是更有效的机制。全方位梳理深圳标准的空白点,才能让深圳质量的提升不留死角。 |